刘要武
(河南省汝州市中医院中风科,河南 汝州 467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5例疗效观察
刘要武
(河南省汝州市中医院中风科,河南 汝州 467500)
入睡和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疗法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失眠症患病率在我国为10%~20%左右[1]。国内外很多学者将其归为亚健康状态,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2012-09—2013-03,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5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90例均为我院中风科门诊(36例)及住院(5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2~78岁,平均(41.28±10.25)岁;病程1.3~15.6年,平均(8.6±3.5)年;阿森斯(Athens)失眠量表(ALS)积分[2](12.6±2.35)分。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0~76岁,平均(39.17±9.46)岁;病程1.2~16.3年,平均(8.8±3.6)年;ALS积分(12.9±2.03)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①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晨起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②对睡眠质量不满引起工作效率下降,心情烦躁,交际困难或社会功能受损;③以上不适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约3个月以上;④入选者年龄在18~60岁;⑤ALS积分>6分;⑥因躯体性不适,如疼痛、瘙痒、发热等引起的失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患有符合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标准的其他疾病者皆不纳入试验病例。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3]中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入睡困难和醒后难以入睡者给予佐匹克隆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3),采用间断给药(每周3~5次,临睡前一次服7.5 mg);早醒者给予艾司唑仑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484)2~4 mg,睡前服,每周3~5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交泰丸合酸枣仁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24 g,肉桂9 g,炒酸枣仁30 g,知母、炒川芎各12 g,茯苓18 g,制半夏30 g,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炙甘草15 g。火热盛酌加炒栀子、牡丹皮;寒湿盛可酌加制附子、炒白术。每日1剂,加水1 500 mL,煎取药液约600 mL,去滓,分3次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和治疗前后失眠ALS积分减分率(M)来判断,M=(A-B)/A×100%(A为治疗前ALS积分,B为治疗后ALS积分)。痊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M≥75%;显效: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伴有症状改善,50%≤M<75%;有效: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25%≤M<50%;无效:症状无改变,M<25%。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临床上失眠症颇为常见,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差异较大。治疗上主要依赖西药催眠药物,而单纯西药催眠多数具有次日头晕、记忆力下降、思睡及影响认知功能等,且骤然停药后容易出现焦虑和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较早,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又称“不寐”,并认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载有黄连阿胶汤和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方剂。《韩氏医通》中记载用黄连、肉桂治疗失眠,清代王孟英首正其名为交泰丸,谓其有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功。导致失眠的原因虽多,但其病机多由于营气不足,邪气之扰,卫阳不得入于营阴,肝不藏魂,神不守舍而致。故治疗上可采取清上温下、交通心肾、温补肝血、引阳入阴之法,可选交泰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中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酸枣仁汤乃张仲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的名方,故方中重用炒酸枣仁补肝木、益肝血而宁心安神;炒川芎温升而理肝郁;知母清虚热以助胆经相火下降;炙甘草培中气之旋转;茯苓祛中焦土湿以通胆经降路[7],加制半夏通降阳明,引阳入阴,《内经》有“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之训;加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从而加强安魂宁神之功。万淑援[5]研究表明,黄连、肉桂可以较好地稳定失眠患者尿儿茶酚胺及尿17-羟皮质类固醇水平,从而明显改善睡眠状态,也为交泰丸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具有镇静、镇痛、催眠及解热等作用[6]。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S].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5] 万淑援.阴虚火旺与尿羟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排泄量关系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2):722.
[6] 王欣,王守勇.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J].中成药,2003,25(5):414-416.
[7]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3.
(本文编辑:董军杰)
刘要武(1976—),男,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风脑病临床研究工作。
R741.058
A
1002-2619(2014)02-0239-02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