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鸿
摘要:生存教育除了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幸福密切联系。它既能培养学生应对社会事务的能力;又能促进乐观处世态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生存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生存教育;学校德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3-02
一、事件与现象
中小学生因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自杀等安全事故导致死亡或受到伤害的,时时有消息报道。如:
1.2013年05月11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发生一起5名中学生先后落水失踪意外事故。至晚上10时许,5名失踪学生尸体从事发江段捞起。(摘光明网)
2.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女学生只因与家长发生了争执,在家中上吊,其母发现后,将其送到医院急救。据介绍,企图上吊自杀的是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初二女生,15岁,因学习成绩之事被家长说了几句,孩子便想轻生。(摘新浪网)
3.一名女硕士生竟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拐卖到农村;女生在校外遇到性骚扰时,竟不知所措、不敢声张……
4.2013年4月复旦大学生投毒伤害室友,令人震惊。(摘自新浪网)
5.一项对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结果往往是采取退缩、逃避甚至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令人扼腕痛惜。
…………
以上事件与现象让人痛心,更为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敲响了“生存教育”的警钟,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从小开始加强生存教育,学会自我保护。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生存教育工作比较滞后,表现在上级部门提一提、学校领导抓一抓,比较被动。再者,生存教育有效性不够,表现在教育中缺少实践操作,说教或讲大道理较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强化练习较少。生存教育是学校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今天成绩决定成败、分数决定优劣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关注的环境中,生存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二、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意义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培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磨难,面对窘境有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的毅力;让学生认识生活的艰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如何待人接物,与他人诚信相处、沟通的道理;让学生认识要立足社会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与活泼开朗性格的道理。
4.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不组织或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各类集体活动;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取高分数,竭尽所能,以满足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受半点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存教育的意义,大胆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切实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如同死人一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并且人生目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视的学生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过早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那他们将来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可见,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培养他们的目标意识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领。人的一生就是一门经营学,必须凭借自己的本领不仅要经营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金钱、劳动、情感与人际关系。所以,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生存,拥有生活本领尤为重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础。
三、开展生存教育填补德育教育空白,焕发德育的生机
1.学校应确立“生存教育”机制。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学校的名誉而搞教学成绩的“专线”,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机制,制定目标与措施,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学与德育并驾齐驱,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
2.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决不搞教育形式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青少年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进行自救互救培训在欧美、日韩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日本是亚洲急救逃生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通过课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规范的授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学生牢固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由于灾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往往只会教学生不能这样,严禁那样,从不教学生在发生灾难前后该如何避险、应急、急救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而这些知识才是对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要设立如像语文、数学那样考核的评价制度,促进生存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学生“生存忧患”的习惯养成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把当前的功课学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为将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首先是“忧患”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养成“忧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要善始善终。这些从生活中学到的能力、形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意义会更加巨大。
4.心理教育应成为常规课程。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脆弱,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因此,把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的常规课程,如同语文、数学科一样有教材,开设课时,聘任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设演习与实践课程。学校要定期设计各种灾害、事故的模拟场景,对学生进行减灾防险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疏散、救援、抢险演练等工作。通过演练,使学生熟悉应急避险的处置流程,具备基本的减灾防险意识和常识,切实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习到生活中的各种技能;了解到人与人间中的真、善、美、恶、丑等心态;品尝到人生中的各种酸甜苦辣滋味,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生存质量。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前途,关键是要为自己的将来的生存做好准备,而如何指导学生为将来更好地生存做准备呢?我认为最直接可行的办法便是在学校进行“生存教育”,把它列入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有制度、有考核、有奖罚,有时间与内容开展教育活动,这应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焕发学校德育生机的又一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