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地阐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一年多以来,中国梦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一面旗帜。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解析中国梦,认为中国梦是党进行马克思大众化的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和目标之一。中国梦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得益于其自身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中国梦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抓住了当下影响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习近平同志是在十八大闭幕不久代表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阐述中国梦的。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人民群众在想什么呢?我们考察一下历史与现实就不难找到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致富,从而激发了个人潜能,解放发展了生产力,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底,我国GDP51.9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照此发展速度10年以后经济总量可能赶上美国。城乡人均GDP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外汇储备、进出口和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上所占份额增加,在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在提高。同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部分官员消极腐败等问题;国际上要求中国履行世界大国责任的呼声渐起,由于领土领海纠纷等因素,我国周边形势复杂。当前一方面民族复兴呈现光明前景,另一方面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崛起过程中国际环境也愈加严峻。在这种成绩巨大,问题不少,全民族都在为再上一个新台阶而艰难爬坡背景下,大家迫切希望党能明确前进方向,规划未来。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当前社会各界的最大公约数,把国家、集体与个人融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道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共同心声,这必然会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梦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既现实又有前瞻性,激励每个中国人为之奋斗。这样一个高唱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梦想,自然会进入大家的心坎,引起多数人的关注和思考。
梦想只能是经过努力以后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才会增强信心,鼓舞斗志,产生持久的向心力。中国梦提出的两个宏伟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中国梦为大家津津乐道的重要原因。
当人们温饱解决以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这种需要除了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外,很大一部分就是自尊和自信等精神需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出现过汉唐盛世,给世人留下强大可亲的形象。但是到了近代,在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前,我们落伍了,外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内部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中国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先进的中国人多次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但一再受挫,一度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国梦的实现必定让中国人更加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梦的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来自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最后还来自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充分保障。比如要达到2020年经济总量与城乡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虽然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有所减慢,但是只要每年GDP增长7%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而7%的增长率是完全做得到的。
首先,中国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为我们反思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梦以近代为起点的170多年,包括了新中国以来6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它还上溯到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不同时段为我们挖掘民族振兴的得失成败提供了丰富素材,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都可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其次,中国梦的主体广泛,包括了所有的中国人。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表明中国梦的主体包含了国家、民族、人民、个人,因此各个阶层、工农兵学商等各行各业、各个政党、团体、社会组织,海外的华侨华人等都可以谈自己心中的中国梦,都可以围绕着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再次,中国梦的内容广泛,让大家都说得上话。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面对中国梦,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普罗大众都可以进行热烈的讨论。总之,中国梦极大的包容性让大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一说为快。
从历史上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我国哲学界出现了让哲学到大众中去的通俗化运动。陈唯实在《通俗辩证法讲话》中指出通俗化的目的是“打破哲学的艰涩与神秘性,成为具体实用的大众读物”②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第29页。。艾思奇认为通俗化是哲学中国化的起步,“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以解释,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而且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③艾思奇:《艾思奇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明确提出了大众化的任务:“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从此以后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创造了很多大众化的成功范例。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中国语言有机结合,写下《矛盾论》、《实践论》等光辉著作,他还提出很多带有中国作风和气派又饱含哲理的鲜活说法:“为人民服务”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802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802页。、“实事求是”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等,这些说法直到今天依然在群众中广为传诵。同样,邓小平也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揭示道理。我们党还开展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如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1958—1966年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21世纪以来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宣传普及活动,这些实践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语言一方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思想内容决定语言表达,所谓言为心声;另一方面语言会影响人们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好的语言表达,一语中的;拙劣的表达,会词不达意甚至以辞害意,所以列宁指出“造成困难的总是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武装广大群众,而要武装群众除了理论自身的彻底外,就必须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播,因此,驾驭好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大众化的语言,一要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高深为通俗;二要符合中国人习惯,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这样的表达才能让党的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成为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和客观的强大武器。
中国梦的话语紧贴群众,紧贴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中国梦的语言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出发,关心普通人的生存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⑥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这样的政治宣言接地气,拉近了党群距离,可亲可听。
中国梦的话语凝练有力,通俗易懂,入耳入心。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现代化等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范式实现了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范式的词根大部分是经过翻译后传入我国的,有的较为抽象,有的是学术用语,与中国日常语汇不一样。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不了解这些范式的来龙去脉和确切意思,可能会感觉到抽象、高深莫测,这影响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宣传阐释的难度,宣传者拐弯抹角费尽心机,听的人云里雾里,听过算过。这可能是在大众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习近平同志把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中国力量与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统一起来,既抓住了所概括范式的本质又符合大众的表达习惯。“中国道路”等简短易懂而鼓舞人心的话语让老百姓念起来朗朗上口,一听难忘,还可以脱口而出。抽象的意识形态经过通俗转化后不再曲高和寡,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再是理论宣传部门的同志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顺利地进入寻常百姓中。这大大地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传播范围,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中国梦语言的通俗化在党的理论、思想与人民大众之间驾起一座互动互通的桥梁,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当今全球话语体系中,西方总体上依然居主导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世界唱响?中国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西方梦在世界上有巨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梦巧妙地利用西方的话语规则,找到中西之间的交集,成功地融入全球话语体系的同时又表达了中国声音。中国梦采用世界通行的话语方式,不会因过浓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被拒之门外,能与世界各国梦想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交流,可以结交更多的国际朋友,形成更多的共识,拓展更大的空间。中国梦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误解,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传播和平发展的正能量,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加快了中国声音的传播,让中国主动融入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增强了中国声音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梦必将响彻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整个世界,影响世界发展进程。
中国梦提出以后,全国上下充分运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平台和媒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绝大多数人结合自己的实际都对中国梦进行了思考,发表了看法,受到了教育,中国梦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梦的宣传工作,中央作出全面部署,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中国梦宣传传播工作。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互联网信息、党史研究、教育、共青团、党校、网站、网络电视台、驻外领事馆等部门等都参加了中国梦的宣传普及工作。中国梦进入了农村、城镇社区、校园、敬老院、福利院、广场、公园、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武警、公安、教师、学者、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党政干部、公务员都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中国梦的各种活动中。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群体都为宣传中国梦各尽所能。专家学者进行阐释,老师进行宣讲,领导登台解读,普通老百姓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空前的海量参与让中国梦覆盖了绝大多数场域和人群,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宣传传播中国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高扬了主旋律,增加了正能量,最终让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梦的旗帜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在社会利益多元、阶层分化、舆论场分化的背景下,中国梦的宣传在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让大家对中国梦进行充分解读。谈论中国梦只要围绕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主题,可以从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立体与平面、理论与实践、成绩与不足、现状与对策等不同的维度进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探讨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出现背景、实质、特征、目标、实现途径、动力来源等;领导干部联系本部门本地区现状,谈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各行各业同志从自己本职工作谈中国梦;草根则围绕着就业、就学、住房、出行、医疗、社保、环保、养老、收入等民生问题谈感想,提希望。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从不同维度的解读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梦,各种看法通过有机综合最终形成共筑中国梦的共识与合力。
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中国梦的宣传根据实际情况和对象要求让各种传播方式各显神通。电视借助声画传播,将理论具象化,重点讲述个人追梦故事。报纸侧重深度解读报道,在阐述“中国梦”内涵特征的同时,平衡整体与个体,让个人畅谈自己的梦想。网络媒介凭借视觉传达的效果优势,尝试政策报道的“屏阅读”。手段的多样化促进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外部灌输与自觉接受的统一。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中国梦的被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大家一起分享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幸福生活为主题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宣传中国梦的方式也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写纸质文章、作诗、绘画、书法、出板报、演讲、唱歌、说相声、表演小品、戏曲、歌舞,举办晚会等,还有拍DV和手机视频、发微信微博、制作卡通片等时尚方式。多种传播方式通过声音文字图象动作充实了人们的视觉听觉,提高了中国梦的宣传效果。
中国梦的宣传顺应全球化潮流,主动向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他们着重“提升传媒实力掌握国际传播市场话语权;规避文化差异,促进中国梦最优化接受”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中国梦的对外宣传根据不同国家、民族、人群自主设计议题、传播手段、传播方式,掌控传播效果。一方面是走出去,国家领导人、媒体、驻外使领馆、专家学者、赴国外的旅游者利用演讲、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展览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国梦。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请外国领导人、记者、民间人士和组织、青年来中国访问或者留学,通过他们传播中国梦。拓宽中国梦的对外传播渠道,比如民间公共外交、社交媒体。丰富对外传播方式比如借助影视书籍介绍中国梦,近期向海外推出中国领导人卡通形象的视频,对外介绍中国党和政府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主动对外传播,让全球更多的人分享中国梦,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些经验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宣传传播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党的理论创新,是为了指导人民群众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历史,因此它必须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接受并转化为现实的力量。中国梦的成功,正在于它能敏锐地洞察到民意,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人民大众是个整体,个体之间的需求千差万别甚至还互相对立,如何整合这些需求?中国梦的成功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清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在占有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感性上升到理性,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理论。
语言是理论的表现形式。形式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但形式也会影响内容功能的发挥。语言运用的优劣事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时,必须向人民群众学语言,向生活学语言,汲取群众语言中的精华,不断锤炼,创造出富有个性和生命力的语言。人民群众大多喜欢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简明不等于简单、通俗不等于庸俗。要让中国马克思主义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又易懂、易记、易传诵。
中国梦传播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由单纯的受众,变成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种角色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把国家民族与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亿万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我们党能够正确地引导和组织群众,将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中国梦的传播,让世人对党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和完整的理解,促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形成共识,凝聚中国力量。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支持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
党在中国梦的宣传中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不失时机把中国梦推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大特色。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迅速崛起,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中国现代化既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后发现代化大国,因此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这些吸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目光,同时由于中国GDP占世界经济份额越来越大,对外部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引起一些西方守成大国的警惕和遏制。通过向世界宣传中国梦,既可以把自己经验与各民族分享,又可以释疑解惑并阐明自己的主张避免双方误判误伤。开放是世界的趋势,我们勇敢走出了第一步后,要及时总结改进,以后要更加积极主动向世界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