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大开拓:社会主义运动从世界性到民族性*

2014-08-30 01:22孙力
观察与思考 2014年5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特色

□孙力

中国的重大开拓:社会主义运动从世界性到民族性*

□孙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统一的模式,强调民族的差异和特色被认为是不妥当的。从共产国际对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挥协调,到苏联模式的推行,以及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宰,都体现了这样的取向。然而,中国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社会主义的民族属性凸显了出来。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每一次理论的总结和提升,都十分清楚和审慎地将其定位在对中国问题的回答上。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由世界性话语向民族性话语的转型,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定语非常清楚地规定了这一理论的场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想把这一理论作为“苏联模式”那样的教条推而广之。民族特色对社会主义理论来讲,追求的不是它的世界性和普适性,而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与特定的空间范围相匹配,主张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真正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中国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了这一旗帜。事实证明,这是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也是第一个强调民族特性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一理论形态阐释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

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 世界性 民族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是建立在批判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特别着眼于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名言就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马恩形成了与人类现代化相一致的世界眼光,他们这样分析问题的高度和系统性,被称为“世界历史”②“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揭示了大工业是世界历史的最终推动者:“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88、291、291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88、291、291页。。

立足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马恩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是全世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社会主义运动,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页。并宣告“工人没有祖国”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88、291、291页。。马恩推动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全球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把这作为取得胜利的前提:“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88、291、291页。

研究国际共运史的美国学者福斯特论述了19世纪工人运动对联合行动的认识:“19世纪早期,年轻的无产阶级已经察觉到强烈需要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工人们在反对贪得无厌的资本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斗争中,有必要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援,这些资本家虽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方面有尖锐的矛盾,可是他们在反对工人阶级的要求上都表现出一种国际团结。更具体些说,工人们必须和国际破坏活动进行斗争。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愈深,他们就更是国际主义者了。”⑥[美]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38页。

1865年,国际工人协会在布鲁塞尔召开第一次大会,马克思帮助协会制定了共同章程。章程认为,工人运动过去的失败是源于缺乏相互间的团结:“为达到这个伟大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之所以至今没有收到效果,是由于每个国家里各个不同劳动部门的工人彼此间不够团结,由于各国工人阶级彼此间缺乏亲密的联合。”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609、609-610页。并从理论上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国际问题:“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609、609-610页。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对工人运动非地方性和非民族性的强调。这一文件呼吁:“目前欧洲各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新高涨,在鼓起新的希望的同时,也郑重地警告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609、609-610页。

事实上,早期的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国际性的组织,从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到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工人运动都主要是在这样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1869年,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此后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政党才陆陆续续地诞生和成长起来。

第一国际之后的第二国际,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协调行动方面远远不如第一国际,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际组织。但是,在列宁推动下成立起来的第三国际,从一开始就力图改变这一倾向,加强组织纪律性和统一、协调。

在1913年3月制定的《共产国际纲领》指出:“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国际公民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无产阶级没有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相互支援,就不能组织新的社会。”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二、苏联开拓的是强调世界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一问题上继承的是马恩的思想,同样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1920年,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文件》中论述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时说:“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⑪《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54页。

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亲自拟定了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在第十三条规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⑫《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54页。第十六条规定了通过审查党纲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按照规定,每个加入共产国际的党的纲领,都应该由例行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批准。”①《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254页。

第十七条强调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统一协调行动问题:“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定,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是在非常激烈的国内战争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它应当比第二国际组织得更加集中。同时共产国际及其执行委员会在一切工作中,当然必须考虑各党斗争和活动的种种不同的条件,因此,作出全体必须执行的决定的仅限于此类决定可行的问题。”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254页。

很显然,列宁时期也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使是某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具有相当强的国际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的第一个决议,就专门列了一条“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规定“党中央委员会应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67、67页。

在中共二大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决议案指出:“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67、67页。“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议决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67、67页。

社会主义运动对统一性的追求,制约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对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开创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探索提供理论的基础:“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⑥毛泽东:《论新阶段》,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但这一重大命题却受到苏共中央的批评,为顾全大局,后来公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将这一表述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共产国际不满意中国共产党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做法。共产国际驻延安的联络员向共产国际反映:“教条主义者这个叫法,体现出中共领导对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公开厌恶。”⑧曹军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关系史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0页。

尽管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了,但苏共继续谋求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地位,特别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苏联模式”成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必须遵循的典范。正如西班牙学者克劳丁所说:“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提供出一些新的理由,可以用来为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和强求一致的做法辩解。”⑨[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266、266-267、267页。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后的伟大实践,但苏共却刻意地否认这一点。克劳丁在《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一书中谈到:“当1949年的胜利日益明显时,特别是在这一年中,一系列经过周密考虑的文章出现在苏联的理论刊物上。这些文章引用毛著作中对苏联、列宁和斯大林的作用和榜样表示敬意的段落,而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毛关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革命发展特殊论进行了含蓄的批评。”⑩[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266、266-267、267页。

克劳丁转引了一段批评“中国化”和强调马恩列斯指出的一般规律的重要性和根本性的论述:“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相同的。人们只能说这种发展在速度和特定形式上有差别。在这个意义上说,东方的人民民主就其基本要点来说,与西方是相同的。”文章还说:“殖民地民族斗争的整个进程,民主力量在东亚所取得的巨大胜利,有力地证实了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殖民地民族问题学说的正确,并证明战无不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思想的胜利。”⑪[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266、266-267、267页。克劳丁敏锐地指出:“按苏联这位理论家的看法,根本就不存在毛的思想。”⑫[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266、266-267、267页。

所以,直到中国共产党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主义运动一直是强调世界性和排斥民族性的。

三、中国道路的开拓也是社会主义民族特色道路的开拓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人开拓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由此而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拓,实际上就已经具有了鲜明的中国革命特色。此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论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命题。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与经典作家论述的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很大的不同。新中国的建立,充分证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性。

毛泽东同样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探索。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开始论述“十大关系”前他就谈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4、369-370页。

《论十大关系》发表几天后,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团谈话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根据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4、369-370页。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回顾这篇讲话时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4、369-370页。继而又在5月18日谈到:“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④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讲话记录,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可见,《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以苏为鉴,根据国情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但是,道路的开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反复验证,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以后正式确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从中共十二大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就明确提出:“革命决不能输出,它只能是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紧接着在1983年中央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大会上,胡耀邦代表中央发表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各国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情况,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政策,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才能取得成功。”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8页。中共十五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予以明确的表述,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⑧《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5页。。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中心,同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中心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的目标是要发展和完善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后者的目标是进行世界革命,推翻全球资本主义的统治;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后者的根本任务是革命。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会追求输出革命。1981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强调要澄清的一个观点,就是有人认为“中国政府信奉的意识形态旨在摧毁类似美国这样的政府”。邓小平郑重地指出:“这样的观点至少不是八十年代的观点,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观点,而是恢复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观点。”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讲,民族特色的定位意味着追求的不是世界性和普适性,而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与特定的空间范围相匹配,主张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真正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正因为如此,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把自己的经验和原则强加于其他的政党和民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前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区别。

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每一次理论的总结和提升,都十分清楚和审慎地将其定位在对中国问题的回答上。如中共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述,也清楚地揭示了它的民族属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中共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中国带来的社会主义的复兴,与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大不同,就在于这是民族特色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发展,这一开拓也带来社会主义多样化的时代特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必然要破除社会主义模式化、格式化的传统,尊重不同国情下的各种不同探索。因此,中国的贡献,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一时代的发展规律,即:无论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紧密地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科学的认识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都已经开始重视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问题。越南共产党在1991年6月召开“七大”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胡志明思想”的概念,认为胡志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越南实践的产物”⑦周新城主编:《越南、古巴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10、225页。,从而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1991年召开的古共“四大”,明确宣布古共是“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性质的党”⑧周新城主编:《越南、古巴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10、225页。,1997年的古共“五大”第一次使用“卡斯特罗思想”的提法,称古巴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马蒂学说和卡斯特罗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在实践上开始强调既不搞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也不搞苏联的“毁灭社会主义”的改革,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改革,走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⑨周新城主编:《越南、古巴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10、225页。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由世界性话语向民族性话语的转型,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定语非常清楚地规定了这一理论的场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想把这一理论作为“苏联模式”那样的教条推而广之。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理论体系的表述一直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始终没有使其含义溢出民族国家的范畴。中共十八大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均明确地限定了其民族的特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因此,离开了民族性,就无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宋雪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的中国贡献及价值分析”(13BK0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孙力,男,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召开的党代会是哪次?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抉择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