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

2014-08-30 17:15姜朝晖
中国德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志愿价值观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人生理想的树立。志愿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并通过志愿服务的设计、内容、方式和评价创新而得以实现。

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也明确指出:“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对当代学生的价值养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对当代中小学生

价值养成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我国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当代中小学价值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对当代中小学生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当代中小学生普遍早熟,无论90后还是00后,总体来看,早熟现象凸显。尽管生理、心理上都相对早熟,但他们思想不成熟,缺乏对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在a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信息化全球化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被消解,“去中心化”“去权威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学生不再迷信权威,对一切价值都表示怀疑,提出挑战。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他们又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既是志愿精神的高度概括,也充分凝练了中华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价值追求。引导当代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有学者研究表明:西方文化更强调中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中国学生从小独立性差,缺乏团队合作的感受。这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组织性,并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而且,它是基于自愿和兴趣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因此,志愿者大都能从工作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中小学生虽然不能如成人一样开展一些高强度的志愿服务,但志愿服务强调的团队精神却是一致的。在这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围绕共同愿景和目标,一起开展志愿活动,这就从形式上改变了注重个体中心的发展方式,而且实质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融入了志愿者的血液,并渗透在他们的志愿服务中。

(三)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项特长,比如音乐、体育、绘画、棋类等,少数优秀学生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准。但是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尤其劳动实践中所需的吃苦耐劳品质极其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道德意志品质的养成。志愿服务无论是何种形式开展,都是以实践为指向的,活动过程中,凸显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际的素养等等,都能最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实践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去面对不同的场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有助于人生理想的树立

当代中小学生重视自我价值实现,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也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理性批判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积极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重视自我价值实现,愿意贡献自己力量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究其原因,在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当代中小学生也被功利的因子所侵蚀,有些孩子过早丧失了童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志愿,更缺乏坚持理想的意志和品质。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早早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志愿服务,它本质上是提倡奉献和利他的,不求回报的,是真正从内心深处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发展做出力量。这样一种奉献、利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脱离了功利取向的理想追求。

二、志愿服务对当代中小学生

价值养成的内容

价值养成,根本目的在于丰盈人性、健全人格、寻找人生意义,增进幸福生活。而志愿服务,其实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幸福人生做准备。笔者以为,志愿服务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基本道德学习,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勤劳、朴素、敬畏等,应是中小学德育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志愿服务中包含了许多道德教育的价值元素,虽然“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志愿精神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爱己”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也是一致的。可以说,从文化源头上,我国早就具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西方引入的志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作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12月提出中国志愿者精神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理念。开展志愿服务,其实就是践行这些价值。

(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主要是指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近年来,许多学校提出要培养“世界公民”或“现代公民”,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发端于慈善,缘起于西方,从一开始它就是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而且是自愿的、义务的、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据悉,美国志愿者人数占总人数的56%,人均每周做义工的时间达到了4个小时。即便是中小学生,哪怕8、9岁低年级的孩子,一般也要求承担一些简易的志愿服务。而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他发达国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国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并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是服务于现代社会。志愿者,实质就是履行现代公民的责任,而参与志愿服务,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在接受公民教育。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让中小学生感到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才能、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等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目的。

(三)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的学习,培养个体对自我、世界、社会及理想的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处在“三观”和理想教育的形成、发展关键时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志愿服务,在活动中,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实践。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德育学习和价值养成的过程,尤其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直观,也更容易让学生得到启发和感悟。可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拓宽了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加强和社会、社区的联系,课堂范围扩展了,内容更加具体而真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中小学生“三观”和理想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志愿服务如何促使当代

中小学生的价值养成

如前所述,志愿服务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对价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有传统课堂、常规教学所难以企及的优势。那么,在具体的志愿活动中,如何彰显和实现价值养成的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从志愿服务的设计、内容、方法和评价上创新。

(一)设计上,融入实践育人德育为首的理念

志愿服务能否达到价值养成的目标,取决于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这既要考虑到活动参与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和成效,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最为关键的是,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要自觉融入实践育人和德育为首的价值理念。比如中小学生参与本校的音乐会或校庆活动志愿服务,就应该体现出热情、温馨、阳光、开放的品质;如走进社区宣传主题活动或是为贫困家庭送温暖,就应该表现真诚、大方、善良、乐观的品质;如参与国际志愿活动,除了活动本身的要求外,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代表我国中小学生形象,维护国家的声誉等等。此外,基于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活动组织者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合适的引导。

(二)内容上,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部分

现实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影响式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脱离了实际,与其他课程未能很好的融合。志愿服务优势在于它的实践性、利他性、组织性、社会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课程、教材、内容先天的缺陷,给中小学生德育教学带来真实的情境性体验。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如课程涉及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境的保护,可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绿化、社区环保的宣传等志愿活动;又如开展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志愿讲解活动等。同时,有条件的学校,结合第二课堂,也可把志愿服务开发为校本课程,作为常态化的德育课程。

(三)方法上,注重体验并发挥学生主动性

长期以来,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或班会主题活动,大多数流于空洞说教和讲授灌输,忽视实践体验和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从而难以真正的发挥课程的应有作用。志愿服务活动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具体方法上,有讲解、传授、表演、书画、劳动等。针对中小学生,志愿活动的方法选择上,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使用一些综合性方法;而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要在其身体和知识储备允许的前提下开展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志愿活动的德育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体验,帮助农民秋收等高强度体力活动,则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显然不合适。但是如果小学和幼儿园联谊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参与帮助指导幼儿园小朋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等。志愿服务中,方法的运用可以单一运用,也可灵活多元,但共同点是都渗透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上,正面肯定为主凸显过程性评价

志愿服务的开展,作为一项有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基于学生自愿选择,那么这种自愿就蕴含了中小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价值养成的基础,而正确价值观又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对学生主要以正面肯定为主,发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德育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可以促进学生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应凸显过程性评价,不断给参与的学生以反馈和指导。此外,志愿服务活动还需有一些制度性的奖励措施,比如荣誉奖章、实践学分等,通过建立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志愿服务机制,最终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小学生的价值养成。

志愿服务对当代中小学生的价值养成,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需要谨防的是,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公益性的实践活动,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流于形式,应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体验中,以促进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志愿价值观价值
The Price of Beauty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