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望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以人为本”理论渊源的梳理,强调马克思哲学人文意蕴的重要内涵正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而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正是对马克思哲学这一人文意蕴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Impli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On the Humanity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XU W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Shanghai Campus,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eople-oriented"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ort,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umanistic implic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innovations, and my party has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people-oriented" core philosoph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humanities implication.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 human care; Marxist philosophy
1 “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
翻开历史长卷,无论是中国典籍还是西方文献,“以人为本”思想随处可见。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文关怀的思想沃土,那么,西方的人本思想为其提供了哲学的立场。
在中国,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在君、民关系上也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重民轻神,重民轻君,把民视为神之主和君之本。孟子对此有明确说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为此,孟子强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为了实现统治阶级夺取霸业与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局限性。因此,这种“以人为本”只不过是打着“民本”的幌子,去谋取少数人的利益。
在西方,人文主义注重个人自由与幸福,强调人权平等,追求现实享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的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哲学研究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自然界或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无疑是西方文明的一大回归,把中世纪人对神的崇尚,转向人对自身的崇尚。特别是在现代,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论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派别的出现,更是把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可见,在西方传统人本思想中,人既是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归宿,人既被当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同时也被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个体而关注。
2 马克思哲学人文意蕴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
马克思秉承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生思考这一根本,但并没有像其他的理论家那样仅仅停留于思辨或空谈,而是立足于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深刻剖析了人之生存状况,在他自己的理论中实现了对人类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就是人类的解放与自由而献身。他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③在《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注重自由、民主的伦理思想,反对把道德建立在神的基础上的传统宗教观,将哲学的重点落实在现实的人身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将哲学研究的目光拓展到人类生活的社会状况。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家庭、婚姻等问题的深入剖析,高度评价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崇高使命,并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最终完成的《资本论》则是在充分占有丰富而全面的资料的基础上,揭露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利己主义,资本主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了私有制,才能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执着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寻求人类的解放道路,是马克思的哲学信念。
纵览马克思一生,他本人以锲而不舍的探索足迹展示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他的著述中,人类关于未来的理想与历史客观制约性是融为一体的:马克思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人生哲学,也不是追求个人安身立命之说,更不同于以往的人学。它在现实的根基上实现对人类的生存关怀,在更深的层面包含自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在更大的范围充满着对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它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使命,这就是马克思人文情怀的最真切体现。
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人文意蕴在当代的生动诠释
首先,从“以人为本”的内涵来讲,正是在马克思人文思想的影响下,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全新的姿态诠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文关怀意识。摒弃了封建社会对“民”的偏见。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人,而不是传统社会的“以君为本”。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文本”思想继承了西方传统思想的主体意识,摒弃了它对“人之本质”的抽象诠释。以人为本中的“本”,是指根本,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这意味着,在当代,“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为根本目标。
其次,从“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来说,人文关怀所关怀的应是现实社会最广大的人民。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传统重视整体利益,强调个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忽略甚至压制个人正当利益的诉求。这势必给个人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消极或不利的影响。基于这样的传统和现实,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不但应该重视社会整体利益,而且应该关注个体利益;在弘扬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同样应当重视和关心个人的权益的获取与保障。另一方面,要扎实提升以人为本的实际含金量。人文关怀不仅仅只是理论的论证或者人文工作者的口头呼唤,它更应该落到实处。从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来看,国家应立足于民众的基本物质生存状况,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使人民免于不安等等。从精神需求层面上看,人文关怀还应注重给予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关怀,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人文关怀既应关注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关注从经济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转向,关注组成我们社会的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生存状态。
最后,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来看,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它作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既是党在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更是对马克思哲学最高价值追求的新发展与实践。
注释
① 尚书.逸文.转引自 孟子·梁惠王下.
② 孟子·尽心下.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5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