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胜 刘园园 梁谊深 韦金秀
(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 柳州 545001)
长期以来笔者始终致力于探索、恢复“中医对人体疾病最原始的认识,以求达到最有力的治疗”,运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分析时下的气候特征与体质“先天格局”叠加后产生的综合效应,辅之以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检测到的“天人感应”之象,使人体当下的运气特征得以形象的展示,再综合四诊合参资料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及体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论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中医运气理论对其发病病机的阐释即天地气交影响人体气交(肝肺、心肾、脾胃枢机),最终脾胃枢机不利导致胃食管反流为根本病机。2012年一之气至2013年五之气间我们应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门诊及住院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各步间气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变化规律及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并将其应用于指导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其中典型的四步气的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在胃食管反流病辨证分型及方药的应用探索做以下报道。
1.1 “木郁发之”型胃食管反流病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及方药应用 见图1。
图1 采集于2012壬辰年四之气
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躯干部左侧胃经、肝经、胆经、膀胱经、三焦经及小肠经循经处皮温呈均匀橙色显示,右侧皮温低呈绿色显示,可伴两侧头颈部少阳经循经处皮温不对称。
中医病机提示:肝肺失和,躯干部左右经气失衡,脾胃枢机不利。
病机分析:《圣济总录》:“四之气,主位太宫土,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2012壬辰年司天寒水、在泉湿土,虽有大运风木,但上半年寒水主事致生气不振、长气不宣,因此出现了“木郁、火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极乃发,待时而作”,四之气借助客气风木出现了“木郁发之”。7月24至8月24日,短短一个月内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为1949年来历史同期罕见(“六个台风一个月内连登我国”2012-11-28 15:00:36中国气象视频网)。四之气的“郁极而发”导致出现一类特殊的经络红外热像图:躯干部左右经气失衡。《类经·针刺类》:“肝木王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肺金王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由少阳枢转而起,肝气升于左,“木梳土”则阳明气血输布,经络循经处皮温为均匀橙色显示。同理,肺降则气血下布,若肺降不及则皮温为绿色低温显示。可见,这种经气左右失衡之象正是天地气交升降失常感应于人体导致肝肺失和的表现。而对于先天体质中隐含这类枢机失调因素的患者而言则更具易感性,如乙巳(亥)、丁卯(酉)、壬申(寅)等年份出生的人群(乙年大运肺金不及,逢司天风木主事,风木反侮肺金致肝肺失和;丁年大运风木不及,逢司天燥金主事,燥金克伐风木致肝肺失和;壬年大运风木太过,逢司天相火主事,木火刑金致肝肺失和)。
治法:平调肝肺,调理脾胃枢机。中药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10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黄芩4g,生牡蛎先煎20g,炙甘草10g,大枣15g,熟地50g,砂仁后下5g,白芍30g,紫石英先煎15g,肉桂5g。
《圣济总录》曰:“壬辰年四之气……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桂枝升则梳土、和营卫,降则可平逆气,助肺胃之降;黄芩泻相火以补肺气;王好古曰∶“四时总以柴胡为时剂,十一脏皆取决于少阳,为发生之始故也”,故予柴胡推陈致新,三者平调肝、肺与少阳之用。生牡蛎以降肝逆;干姜、甘草、大枣补中气。考虑到在南方长年不利于封藏的气候及地域环境,当下“木郁发之”更易耗精、引动相火,予加熟地(熟地配肉桂10∶1)填肾精;生白芍酸收补肝体、制肝用;紫石英、砂仁纳肾气、助收摄。
1.2 “火气来复、阳明阖机不利”型胃食管反流病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及方药应用 见图2。
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弥散;周身皮温偏高,任脉胸脘段、督脉上段局部皮温高;头颈部少阳经循经处皮温高;上肢心经、心包经循经处皮温高。
中医病机提示:肝肾精血亏虚,下元失摄,任脉及督脉经气不相顺接,少阳及脾胃枢机不利。病机分析:在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上段肺俞至膈俞局部经气郁滞较任脉胸段的经气郁滞出现更早、出现频率更大,当任脉胸段出现经气郁滞时患者主诉反流症状会更明显,而精血亏虚的一面在这类患者体质中会更突出。《圣济总录》:“壬辰年五之气……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火胜金,阳复化”。五之气借助客气君火出现了“火气来复”,天气炎热,耗气伤精,且“木火刑金”致肺肃降不及,不利于精血阳气的内敛,因此,五之气的运气特点对于素体精亏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而言更易发病。
治法:补益肝肾、调达任督,调理脾胃枢机。中药予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0g,白芍50g,川芎10g,白术20g,泽泻30g,茯苓15g,生牡蛎先煎30g,龟板先煎15g,鳖甲先煎15g。
图2 采集于2012壬辰年五之气
图3 采集于2013癸巳年一之气
《圣济总录》曰:“壬辰年五之气……宜调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火气来复”耗气伤精,予白芍酸收补肝体、制肝用,泽泻泄相火,当归养血和血。上半年寒气主事,在泉湿土均致中阳不足、脾阳不升,五之气的“阳复化”有助于健运中焦,但肝木伐土致土气壅滞,用药需慎用干姜等辛燥类,以防助火更伤精血,故予性平之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以解“土郁”;“血中气药”川芎理肝气以疏土气;生牡蛎降肝逆,与龟板、鳖甲协同填精摄血以助收藏。
1.3 “肺肾失交”型胃食管反流病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及方药应用 见图3。
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弥散;面部及头颈部少阳经循经处皮温高;督脉上段局部皮温高。中医病机提示:肝肾精血亏虚,肺肾失交,脾胃枢机不利。病机分析:癸巳年司天风木,在一之气惊蛰节气后经络红外热像图仍可看到部分肝肺失和型经络图(以头颈少阳经循经处局部左右经气失衡为主),但肺肾失交型经络图则显著增加,尤其在每日午时以后,提示精亏,下元失摄,精血阳气不得内敛。肺肾亏虚之人在午后(一日分四时,午后为秋季,应肺脏,主肃降)由于“阴不涵阳”故气血当降而不降,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且头为诸阳之会,故郁滞于头面部阳明经循经处局部。《血证论》:“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而不烈,游行三焦,达于腠理。”精亏则水不涵木,加之肺金肃降不及,肝木与浮游于外之相火相煽(故头颈部少阳经循经处经气郁滞明显)横逆伐土,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往往主诉午后反流症状明显,同时伴面部发热、乏力、头晕头胀痛、汗多、寐差、梦多、血压波动等症状。治法:建中和营、补益肺肾,调理脾胃枢机。中药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滋肾丸或当归芍药散等加减。大枣、生姜、炙甘草以温建中焦,益气生血。《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木曰敷和”,桂枝舒达肝气,白芍味酸性寒,补肝体、制桂枝之辛,二者共调肝之阴阳。肝之阴阳和则肝木发挥“敷和”之用,相火亦不为贼火,故调肝之阴阳即调木、火,调木火即是调三焦、调肝肺;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以助潜降。
1.4 “少阴寒化、太阳开机不利”型胃食管反流病运气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及方药应用 见图4。
图4 采集于2013癸巳年二之气
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或无显示;周身皮温偏低;头颈少阳经循经处皮温低;可伴面部及手劳宫穴局部皮温略高。中医病机提示:少阴枢机不利,下元虚寒,生气欠振,脾胃枢机不利,肾精不充,阴火外达。病机分析:2013年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加临,易发生寒热胜复,临床中“少阴寒化、太阳开机不利”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往往伴有畏寒肢冷、肩背骨节疼痛、下肢水肿等各种症状。四肢、脘腹部、背部皮温低,督脉红外轨迹断续均提示中下焦虚寒、生气欠振,是“水寒土湿木郁”所致的“水不生木”、“木不梳土”、“木不生火”之象。面部及双劳宫穴局部皮温略高咎于阳不生、阴不长,是精亏阳虚,摄纳不及,阴火外达的表现。治法:健脾养血、温补肝肾,调理脾胃枢机。中药予温经汤加味: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0g,吴茱萸15g,川芎10g,生姜15g,法半夏15g,牡丹皮10g,麦冬15g,红参15g,炙甘草15g,阿胶烊化8g,肉桂冲服3g,知母15g,牛膝12g。方中红参、生姜、炙甘草以温健中焦;半夏辛开苦降以调和气机之升降;桂枝升达肝气,吴茱萸温中逐寒、行滞气,二者协同以散“水寒”、开“太阳”、解“土郁”;白芍味酸性寒,补肝体、制桂枝和吴茱萸之辛;川芎、丹皮理气和血;肉桂温养下元;当归、阿胶补益精血,使阳有所依,以助固摄;麦冬以补肺气。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由于气、运影响所致的“常态下运转的枢机”枢转不利导致了脾胃枢机失和,此乃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根本病机,据此,应用经络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结合中医运气学理论指导,形成了特有的运气经络红外热成像胃食管反流病辨证施治法,并进行了选方用药的实践。这种诊治模式集传统四诊合参、“天人相应”的时空理论及红外热成像技术于一体,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疾病病机特别是复合病机深层次的理解和探查,使辨证更精准;另一方面能够展示在相同的气、运影响下人体经络所处状态的共性以及随着气、运更替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从而更科学的指导方药在相同运气格局下的“异病同治”及不同运气格局下的“同病异治”,为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至于其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