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透表法治疗病毒性(乙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14-08-29 02:30黎嘉辉江一平
江西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乙型胆酸血府逐瘀汤

★ 黎嘉辉 江一平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目前,对于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现代医学治疗药物主要有S-腺苷蛋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等。虽然药物品种众多但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疗效不理想,疗程较长,而且有的药物价格昂贵,普通患者无法承受;有些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会造成肝脏损害,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临床研究针对病毒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以“瘀热发黄从表而散”的学术观点组方,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入病毒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病人,全部患者均符合病毒性(乙型)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并经病例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41.30±12.38岁;平均病程46.40±14.21天。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1.77±12.19岁;平均病程51.87±15.42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及多项肝功能指标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年9月订正的《病毒性肝病防治方案》[1]中关于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拟定标准如下:以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等梗阻性黄疸特征性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血清TBIL明显升高,以DBIL升高为主,占TBIL60%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7天后可升至60%以上;血清TBA、GGT、ALP明显增加;乙型肝炎标志物检验为阳性,HBV-DNA≥103,其它肝炎标志物阴性;黄疸连续维持3周以上,而且排外肝外梗阻或其它导致肝内梗阻性黄疸原因。

1.2.2 中医症状诊断标准 参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定以下诊断标准:(1)主证:①身目俱黄;②皮肤瘙痒;③大便色浅或灰白;④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或滑。(2)次证:①右胁隐痛或不适;③倦怠乏力;④胃纳欠佳。

辨证要求:具有主证①、②及主证或次证的其中任一项者都属于本证范围。

1.3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片0.1g口服,日1次。

观察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20g,川芎15g,赤芍30g,牛膝15g,桔梗10g,柴胡15g,炙甘草6g,麻黄10g,葛根15g,茵陈30g,水煎取药液300mL,每袋各150mL,分早晚2次,餐后半小时温服,日1剂,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1粒(250mg)/次,日2次。

对照组:单纯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1粒(250mg)/次,口服,日2次。

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TBIL、ALT、ALP、GGT、TBA变化水平和各种临床症状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 目前对于病毒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暂时缺乏统一的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定以下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全部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疗效指数(N)≥70%,血清总胆红素介于17.1~34.2 umol/L之间,其他血清生化参考指标中仅有一项稍高;(3)有效:临床症状疗效指数(N)≥30%,血清总胆红素>34.2umol/L,其他血清生化参考指标稍高;(4)无效:临床症状疗效指数(N)<30%,血清总胆红素降低不明显或升高,其他血清生化参考指标均异常。

1.6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总疗效对比 例

3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血、尿、大便常规、肾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变化。

4 讨论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不离“湿”、“热”、“瘀”。久病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阻于脉络,血脉运行不畅,凝血成瘀。热邪内遏,灼热耗津,耗伤营血,血凝成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致。本临床研究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总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单纯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总有效率为73.33%。血府逐瘀汤加味是在血府逐瘀汤方义的基础上加用茵陈、麻黄、葛根。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祛瘀;牛膝活血痛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宽胸行气;柴胡疏肝理气,与桔梗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麻黄辛温发汗解表,葛根解肌透表,二药合用共奏透表祛湿退黄之功;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透表祛湿,化瘀退黄。然而淤胆型肝炎临床多见黄疸久稽不退,黄色晦暗,大便色浅,舌多紫暗,脉多弦的特点,正切合“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病机;皮肤瘙痒,当是湿郁于表的见证;血府逐瘀汤加味透表祛湿,化瘀退黄,诸症可愈。“瘀热发黄从表而散”理论值得推广和临床应用。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猜你喜欢
乙型胆酸血府逐瘀汤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痰热清注射液中熊胆氧化成分的推测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
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熊去氧胆酸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伴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