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贵州 兰智慧
(1.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19)
古代没有高血压病这一病名诊断,但中医对高血压病相关临床症状的描述十分详细,如头晕,头痛,头重,目眩,耳鸣,胸闷,心悸,腰酸,膝软,急躁易怒,肢体麻木等,这些症状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定义为“风眩”后,高血压病才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探索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圆运动理论与血流动力学有诸多相通之处,故拟此文探讨其中机理。不当之处,恳请贤者批评指正。
在探讨病机前有必要先讨论生理。血压的作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从医学的角度去分析,而从一般的物理学上去考虑,人体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血流量供应以发挥其功能,《素问·五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而血流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Q=△P/R(Q为血流量,△P为血管两端的压力差,R为血流阻力),由此公式推导可知在必须提供一定血流量的情况下,血压随着血流阻力的增加而升高,而当血流阻力在一定范围时,血压则是维持血流量的重要保障。
高血压的中医病机随着历代医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完善。《内经》认为本病主要与风和虚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2]。刘完素认为本病与风火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乎主动,两阳相搏,则为旋转”[3]。《丹溪心法·头眩》则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4]。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眩运》曰:“故在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以表大意如此”[5]。张景岳则认为“无虚不作眩”。虞抟则提倡“瘀血致眩”的观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6]。笔者姑且认为叶天士继承了《素问》中“因风致眩”的观点,张景岳继承了《灵枢》中“因虚致眩”的观点,刘完素在“因风致眩”的基础上发展为“风火致眩”,而朱丹溪与虞抟则分别倡导“因痰致眩”和“因瘀致眩”学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先贤未能把高血压病作为独立的病种来研究,现代医家将相关的发病机理整理成篇,其病理基础概括起来有风、痰、火、瘀、虚等,各个病理因素又是怎样产生的?
3.1 天人一气 《四圣心源·天人解》曰:“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7]!“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易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7]。“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7]。
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源,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运转,如太阳东升西降,循环往复而无端,当这团气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就会有不同的势能。人秉天地之气生,自然与宇宙万物在时空上相互感应,《内经》认为人为倮虫,属土,人就是一团混茫的土气在周流不息,混茫之气未分阴阳,故能升能降。
方其半升,上下势能均分,故曰春分,居东方,属木;方其全升,天空势能至极,故曰夏至,居南方,属火;方其半降,上下势能均分,故曰秋分,居西方,属金;方其全降,地底势能至极,故曰冬至,居北方,属水。中央土如枢轴左旋右转,旋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产生了木火金水四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共同形成一气周流的圆运动。
3.2 气化异常,转运失司 代表水的卦象为坎卦(两阴爻“--”之中含一阳爻“—”),坎卦之象蕴含着“肾为水火阴阳之宅”的深刻含义。其中阳爻为命门真火,乃诸火之源,性命之本。相火起源于命门真火,为水中之火,《医贯·十二官论》曰:“生理状态下,真水充,命门元气得以蓄养,则相火自强”[8]。相火藏于肾(龙火)而寄于肝(雷火),阴重而阳轻,故能安位于下,而温养万物。
己土(脾)左旋,则乙木(肝)协相火温升于心主而化君火;戊土(胃)右转,则辛金(肺)协君火凉降于肾水而为相火。虽然有君火相火之分,其实都根源于命门真火,只是真火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而已。
这种左旋右转,循环往复而无端的圆运动机制与血液循环系统有惊人的相似,而且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当阴阳失调时,命门真火不能正常发挥其动力作用,气之圆运动常在某一环节周流受阻,气无以行血,则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3.2.1 阳进阴退,气从热化——阴虚阳亢 肾中虽寓元阴元阳,但生理状态下以元阴为主,若坎中之阴不足,阳气相对亢盛,阴不能抱阳,则相火无以安位,龙雷之火上腾,左升太过,清窍被扰,故有眩晕,耳鸣,面赤烘热,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伴血压升高等症,当滋阴潜阳,摄纳真火,导龙归海,而安其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可予大定风珠。
3.2.2 阴进阳退,气从寒化——虚阳上浮 阳虚水寒,阴气收敛,占据阳位,残阳浮越于上,阴寒坚冷之肾水无以承接肺金之敛降,气机周流不畅,有升无降,则上有亢奋之浮阳,而下无秘藏之真火,故有头晕乏力,目眩,面赤如醉,泛红如妆,畏寒喜暖,腰困如折,足膝冰冷,舌淡胖,苔白腻,脉微细如丝,伴血压升高等症,当温补命门真火,驱散肾中阴冷,火自归源,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可予温氏奔豚汤(人参、黄芪、附子、肉桂、茯苓、泽泻、砂仁、沉香、牛膝、甘草)。
3.2.3 阴阳动荡,生风化火——肝火上炎 肾中阴阳水火失调,其旋转之势由摩荡变为动荡,则肾水所传肝木之风为贼风而非和风,相火游行亦失其常道,或亢或郁,郁久亦可亢而化火,风火相扇,炎炎上扰而右降不及,则有头晕胀痛,目赤,眵多,口苦,烦躁易怒,舌深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伴血压升高等症,清热以熄风时当宗“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以疏通一气周流的道路为要务,方可予龙胆泻肝汤。
3.2.4 阴阳交混,气从湿化 痰浊中阻 中焦脾胃,乃阴阳升降之枢轴,阳加于阴,水火交济化生气血津液,若脾胃升降无权,水谷精微不循常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内生,清窍失清阳之充养,而为浊阴所占据,则有头晕头重,目眩,身重痰多,胸闷,呕恶,四肢麻木,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滑,伴血压升高等症,当燥湿健脾,理气化痰,夺壅滞之土以达郁遏之枢轴,方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
3.2.5 气机不利,升降无常——痰瘀互结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气之圆运动乃性命之根本,津血化
生亦有赖于此,若圆运动之周流受阻,气机不畅,则无以生津血行津血摄津血,津血化痰成瘀,窍络受阻,血行不畅,故可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痰多,肢体麻木疼痛,舌紫暗,苔腻,舌下络脉曲张,脉弦涩不利,伴血压升高等症,当遵“气行则血行,气顺则痰消”之理,恢复圆运动之机要,方可予通窍活血汤合《指迷》茯苓丸。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同病亦有异治,高血压病也一样有很多的证型和治法,难以一一列举,但愿探讨其发病之机理,追溯证型之源流,以病因病机病所为纲领,以证候类型为细目,落实病证结合的诊疗原则。诚然中西医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可能真正的汇通,但已有不少学者运用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讨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鉴于圆运动与循环系统有着天然的默契,笔者认为从圆运动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解释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阐明血压升高的真正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血压升高是机体为克服重要脏器血流供求不平衡而产生的代偿性抗病反应,只不过是这种代偿反应尚未完善和尚未成功而已,因此它的出现并非完全是消极的或纯属破坏性的病理表现[9]。“气能行血”,气机畅达,则能促进血液运行。恢复圆运动促使全身气机周流畅通,血流阻力减小,机体不需要通过升高血压即能维持组织器官的血流供应,则血压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138,188.
[2]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3]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6:89.
[4]朱震亨.丹溪心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196.
[5]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8.
[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7]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
[8]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
[9]张壮战,岑鹤龄.从高血压的治疗谈发挥中医优势[J].新中医,1986:17-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