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突破物理实验教学瓶颈

2014-08-28 05:57
物理之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电阻创设实验教学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扬州 225800)

1 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很不到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看课件”、“看课件不如背实验”、“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怪现象.如何规范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这是摆在中学物理教师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家知道,“物理”乃万物之理,学习只能以事实为基础,事实的得来靠的是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内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载体.

2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认识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克难攻坚的动力之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说,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物理,爱学物理,才能学好物理.在日常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大胆自由的质疑、探讨物理问题,迅速和灵活地掌握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更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应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3 突破实验教学瓶颈的策略

3.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源于思考.常思考、多提问,才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实验情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探索欲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通过探究、思考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好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实验是关键,需要充分做好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实验中,明亮的火花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光刺激的学生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对这个实验重新设计.压缩活塞前在玻璃筒内先不放棉絮,而直接压缩筒内空气,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看得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学生上讲台亲自操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实践后感到,实验情境的再设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己能控制实验过程而感到兴奋,在实验中能够解决问题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3.2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探究结构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许多典型实验,能较好地体现上述课程理念,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生活中透镜原理的深入剖析,它是通过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让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内在规律.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上好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抽象”,实验现象和结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力.虽然课本上有实验设计,但如果教师引导不好,一节课40分钟时间要让学生既能做好实验,又能掌握实验的结论是相当困难的.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本上的文字、远处的同学和老师,描述看到的现象.教师提醒: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如何站立以及大小如何,近处的物体是如何站立、大小如何等.在这种方式下,从实际出发,通过展示学生看到的东西,对原有的思维结果进行质疑,提出了联系本节课的相关问题.这样不但联系了生活,从生活出发,而且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蜡烛(物体)、照相机镜头(凸透镜)、胶卷(像),模拟照相机给蜡烛照相时,物体、凸透镜和像三者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判断出他们完成的正确与否.同时,让学生思考: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相机高高在上能不能拍到像?应该怎么办?把镜头非常的靠近物体,能拍到像吗?而且,让扮演像的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物理问题的特征.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用类似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模拟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等.这种方法非常直观,学生既产生兴趣,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还可以继续延伸实验.因为在探究成实像的规律时,一般都是从物距比较远开始探究,逐步到物距比较近.后来,继续缩小物距,继续移动光屏,但无论向前还是向后移动都在光屏上找不到像,学生会非常疑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可见缝插针的提出:“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用的放大镜所成的像,和刚才观察到的是不是一样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放大镜成的像不是倒立的.”“那么,我们又是怎样观察到放大镜成的像呢?”这时,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到这句话的意图,在这些学生的引导下,小组的同学就能快速的找到像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3 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实验分析

物理演示实验不仅要具体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更要深入和详细地分析实验现象.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急于用实验现象、实验事实建立概念与归纳规律,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的分析,导致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不要忙于下结论,而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实验的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电阻,问这个电阻大小同学们知道吗?想知道吗?怎么办?学生会说到实验测量.再一步提问,怎么测量?需要哪些器材?学生会很快说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一步提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测量电阻的原理是什么?能否画出电路图?学生能画出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对于图1所示的电路图,让学生分析能否测出电阻?

能测多少组不同的数据?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只能测一组数据,而且误差太大.请再思考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多测出几组不同数据?学生会想到换电源和增加滑动变阻器.用哪种方法实验操作更方便?学生又会想到增加滑动变阻器,最后得到并画出如图2所示的电路.根据以上分析,师生合作,从目的到结果,从可能到方便,从粗略到精确,得到完整的测量方案.

图1

图2

再进行延伸思考,如果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缺少电流表,只有电压表和定值电阻及其他器材,是否还能间接测量出未知电阻值?先思考:与刚才伏安法测电阻相比,缺什么?什么量不能直接测量?再思考:与刚才伏安法测电阻相比,多了什么?利用定值电阻和电压表能求出什么?后思考:定值电阻的电流可不可以与未知电阻值的电流相等?怎么做?根据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容易得到缺少电流表时测出未知电阻值的方法.上述实验中的每一个问题目的明确、有机结合,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把学生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向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的创新设计,创设实验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学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教学中还使学生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科学素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于海峰.浅谈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谢元徽.怎样做探索性实验[J].物理教师,1988,(6).

[4]田兴锋.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分类及注意事项[J].中学教学参考,2010,(17).

[5]王超良.物理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1).

猜你喜欢
电阻创设实验教学
电阻大小谁做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测电阻
电阻焊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