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伟英
一、 “同解”教学教材
说起同课异构,不少老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甲老师解读《秋天》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作者表露的情感。而乙老师认为,这篇课文因为是二上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观察图画、反复朗读、角色演绎、说写结合等形式,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和创造,从而培养“积极语用”的能力。由于两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一样,课堂上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和把握也不尽相同。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基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笔者认为“同课异构”的“同”不仅指同一文本,还应该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基本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本身。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的差异,教者对文本的解读也存在差异。因此,教者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深入领悟编者的意图,深谙“课标”的要求,这样,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定位就不会千差万别了。
二、 “异构”教学过程
1. “异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最真实地反映了老师的教学理念。上《秋天》第二课时同课异构的张老师和李老师各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张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少教多学,“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独立学习。李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兴趣至上,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从专业的角度,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激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在这样不同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
2. “异创”教学情境。很多老师上课伊始,都十分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圆圆的沙粒》这篇童话故事时,马老师和陆老师分别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
[马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同学们,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相机在电子白板的屏幕上出现这些童话故事的人物形象,并配以适合的音乐。今天,我们又要走进童话世界,认识一位小主人翁:《圆圆的沙粒》。
[陆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颗精美的珍珠图片的同时)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在这漫长的几十年里,沙粒经受住了许多磨难和考验,每一次、每一天的努力,都在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颗珍珠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吧!
低中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情有独钟”,马老师从同学们熟知的童话开启新的课文,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接“地气”。而陆老师充分借助其优异的朗读功底,声情并茂诵读,也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情境。两位老师虽然创设的情境不同,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异构”学习活动。在开展五下《埃及的金字塔》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时,两位老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对第4自然段中的一个过渡句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
[丙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过渡句。
师:(小结)过渡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重点介绍的两个内容。
[丁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会读书的同学,一定注意到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句子,找到它,你就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寻找它。(生默读,师巡视)
师: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这个特别的句子,(出示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生:这是一个中心句,抓住它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师:请你尝试根据这个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说时可以调整词序,变换句式。
生: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过程。
生:这是一个过渡句,抓住它可以分清全文层次。
师:请你尝试根据这个过渡句分清课文层次,承上什么,启下什么。
生:承上:宏伟精巧;启下:怎样建造。
生: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引人入胜。
师:“问”在这句中,“答”又在哪里呢?
生:一个设问句,引出了第4、5自然段。
师:(小结)同学们读书时,遇到这样的句子,不要匆匆滑过,而要停下来回味咀嚼一下,明白它是中心句,可以概括内容;明白它是过渡句,可以分清层次;明白它是设问句,可以引人入胜。
丙老师班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由他一路带上来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关注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因此,当这篇课文中再次出现过渡句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简单明了,浅尝辄止,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文对胡夫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赏析中。
而丁老师在这个过渡句的教学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丁老师认为像这样特别有味道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匆匆滑过,需要慢慢欣赏。于是,教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慢慢品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就是文本的知音,引导着学生从文本内容读懂文本内涵,继而让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有心人。
4. “异设”激励手段。课堂激励是一种鼓动,是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水平内在动力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感知、行为和需求,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差异,智慧地激励他们。张老师班级的学生平时纪律好,课堂发言积极,但是一遇到公开教学,就不敢表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张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沟通:
师:要是有一位很少来的客人来到你的家,你会怎么办?
生:客人难得来一次,那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一下。
师:明天老师要上一节公开教学课,到时会有很多听课老师,那你们怎么招待这些听课的客人老师呢?
生:那我们也要好好招待这些客人老师。
师:怎么招待呢?
生:用我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来招待客人老师。
他们说到做到,张老师的课堂上,不再需要小卡片来刺激。他们的小脑袋瓜提醒他们,后面坐着的听课老师都在看着他们呢。因此,课堂上人人专心听讲,个个积极举手。所以,激励手段是课堂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法宝,是唤醒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能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