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命制:在守望与创新中突围

2014-08-28 22:18刘国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命制语文课程试卷

刘国军

近期,笔者以试题命制的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将2012至2013学年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测试卷(计12份,以下简称“国标本试卷”),与自己珍藏的期末评价试卷(计102份),作了一次深入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发现当下的试题较之于20世纪有了质的变化。例如,将写字纳入考查范围,关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尤为可贵的是突破了以往一“卷”定乾坤的窠臼,对学生进行说、读、写三位一体的评价,展现学生综合素养等。

一、 以往的试卷命制存在哪些问题

1. 年级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学生从步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天起,直到六年级毕业,呈现出从懵懂到理性的思维生长序列。年龄与阅历的增加,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正比例递进。可我们语文试题则没有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作出相应的变革,试题的命制缺乏年级特征。例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都会出现“按照课文原句填空”的题型,缺少整合视域下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低年级语句积累量的不足,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填空性原句再现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高年级再以同样的题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稔程度,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同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是不一样的,语文试题不能依据年级教学目标作出相应调整,缺乏层次性,己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需要。

2. 学科性质不够清楚,缺少统一性。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在人文主题统摄下,进行单元组排,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过程。然而在小学语文试题命制上,却更倾向于工具性的训练。一份完整的试卷,缺少内在的“魂”,即人文主旨的贯穿,导致整张试卷从气韵上显得零散、琐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语文试题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之所以在很多年里没有厘清,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文”与“道”矛盾对立的一面,而忽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契合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试题也应该顺应学科性质走向和谐融通。

3. 语文素养不够全面,缺失整体性。“听、说、读、写”四字真经,一直成为众多一线优秀教师反复实践的语文教学形式。许多考卷中,大量基础知识题充溢其中,阅读试题半数以上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检索能力,阅读检测的年级梯度不明显,导致教师很难从试题检测中寻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盲点。

4. 识记检测方法不够灵活,缺失应用性。笔者深入分析了自己收集的102份试卷,发现许多考题只对识记性内容原形再现,缺少思维参与。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而有价值的试题检测结果,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语文应用规律的掌握情况。试题单一、机械,没有关注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必将误导教师教学走向死记硬背,学生学得也就枯燥无味。

二、 国标本试卷体现的解决原则以及例题举隅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试题学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作了准确划分和说明,试题命制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尽量以原创试题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试题的学段特征。

(1) 低年级:临写起步,学得方法。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可塑性极强,然而,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才刚刚起步,识字量偏少。此时的写字试题应尽量简单,易于操作,可对执笔的方法、坐姿进行面试,而笔试题应以“正确、工整地抄写字、词”为主,学生仿照例字进行临摹,用心感悟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的写法。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意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中年级:抓住关键笔画,仿创结合。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同一笔画在不同的汉字里稍有变化。如三下的一道试题:

抄写句子,注意撇的写法。

经过低年级的书写练习,学生己具备初步的书写能力,四年级的试题应该仿创结合:

将诗句补充完整,正确、工整地写在方格里。

这题虽然是一项写字试题,但也检查了学生对同类题材诗句的积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 高年级:书写与生活相呼应,张扬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书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对写字的考查应该摒弃“抄写句子”的陈旧形式。笔者曾在六年级的阶段检测中出过这样的一道题:

校园的水龙头边要贴一张标牌,请设计一则内容写下来(8个字左右)。

学生可以用行书、楷书自由书写,试题也因为有了思维含量而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2. 依据教材体系,彰显试题一致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边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思维意识在试题命制时也应该得到体现。

(1) 人文性为经,工具性为纬,经纬交错。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给予我们的启示: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有没有用处。围绕这一人文主题,有这样一道试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它_________的脚掌、高高的的驼峰,还有眼皮上的两层睫毛,在沙漠中都有_________,由此看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_________。

少年王勃应该感到自豪,滕王阁上,他文思_________,_________ ,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这样的千古名句。

汤姆应该感到自豪,他在_________的情况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守_________。

我们也应该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国有_________的万里长城,有_________的京杭大运河,有 的南沙群岛,还有_________的_________。

本试题围绕“应该感到自豪”,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并依据理解,组织语言进行答题,考量学生在人文主题的统摄下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 试题呈现为点,主题单元为面,点面结合。一册教材一般有七八个主题单元,二十多篇课文,期终检测试卷围绕某一主题拟制试卷,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学生复习时也就有了方向性。试题命制以某一单元主题为核心,从基础知识到课内外阅读短文的选择,直至习作,因为主题的一致性,从而使考试更有深度。

(3) 文本主旨为情,指向语用为理,情理交融。文字总是承载着人的情感,寄托着人的思想,只有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意趣,才能体现语言的魅力。语言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决定了考题也应该情理交融。如三上的一道考题:

打开本册语文书,课文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

我喜欢北大荒的秋天,那里的_________一碧如洗,_________清澈见底,_________热闹非凡;我喜欢香港的浅水湾,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_________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_________极了!

我喜欢查“无字词典”,看到滚滚的波涛撞击岸边的岩石,我理解了“_________”的意思;我喜欢读“无字之书”,从_________书里,我读懂了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我喜欢闹海的哪吒,喜欢他_________;我喜欢《掌声》,它让我懂得了 。

学生答题的过程,不仅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更是活化文本语言,展现学习收获的一种方式。文本内容因为学生的灵活运用而产生考量的价值。

3. 依据素养要求,加强试题针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表现出来。语文考试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状况。每一道考题应该指向相应的考查目标,每一次考试也应该从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缺漏之处。

(1) 听、说、读、写趋于综合。受英语听力测试的启发,笔者在四年级上学期尝试对学生进行听和说的考试评价:

请认真听《圆明园》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录音,填空: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 ),有玲珑剔透的( ),有象征田园风光的( )。

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两段话进行简要介绍。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次即兴小演讲。

这种听与说的测试,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考试形式上,听、说、读、写趋于综合是必然选择,分值的设定将更为均衡、合理。

(2) 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展现思维层级。阅读文本的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试题阅读材料的选择,其难度系数应该略低于精读课文,题目则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来确定有梯度、有层次的考查形式。例如五上:针对《巴菲特为这句话动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一文设计如下阅读练习:

1.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露西在 时说的;一次是巴菲特在 时说的;还有一次是在 时出现的。

2. 下面的人物,请选择两位介绍一下。(安南、安东尼、巴菲特)

3. “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小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捧给了安东尼。”两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4. “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这样解释,他考虑的是_________

5. 露西“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是因为:_________

6. 最适合作为短文题目的是:①巴菲特先生;②慈善的不是钱,是心;③募捐。

遵循由易至难的原则,第一题是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第二、四两题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释;三、五、六题则需要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反思,作出评价,学生思维参与的含量更高。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这样的试题检测下也就有了区分度。

(3)评分多元、积分多维,关注个体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诊断作用。2008年国家学业质量测试中有一条选择题:《美丽的杀手》一文中“美丽的杀手”指:A. 美丽而有害的东西;B. 随风飘动的松萝;C. 毒蘑姑和松萝;D. 缠着绿纱的老松树。这道题的评分标准独树一帜,四个答案,对应不同分值。选择A得5分,说明学生不但读懂文本,更知晓文本内涵。选择B与C分别能得3分和4分,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全面,未能深入文本。只有选择D得零分,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读懂文本。这样的评分形式启示我们,不能以固化的方式看待学生成绩。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需要我们将最后的综合考评和平时表现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考试等第。

4. 依据学科性质,展现试题的情境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运用才是根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需要一定的情境,考查的试题应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表现出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1) 生字词在语境中填空,书写就是应用。小学生识字习词是一项重点任务,在小学阶段要会读会写2500个汉字。笔者发现,在多份试卷中均考察在语句中写词语,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四上试题:

看拼音写词语。

普罗米修斯dào qǔ_________火种,甘受chénɡ fá_________;李时珍xiū dìnɡ _________ 《本草纲目》,万民得福;林则徐hǔ mén xiāo yān_________,震惊中外;盘古kāi tiān pì dì_________ ,化生万物。

学生在语境中写生字词,一方面有助于呼醒学生对呈现生字文本的回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写词语,另一面巩固了学生准确使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语言运用的范式。

(2)名言佳句在语境中填空,积累就是内化。在试题命制时,许多人都将对名言佳句的积累作为一项内容。因为学生课外积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表达水平的提高,积累量大,文化厚度也相应增加。如何考查呢?以往出现较多的题型是默写,或根据提供的半句,补充另一半,这种机械识记缺少语文的灵动性。而根据情境进行填空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转变,如四下试题:

根据情境,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 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李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服。事后,李明想到了今天刚学的一句话:远水难救近火,_________。

② _________,泰山移。四(2)班同学齐心协力,夺得年级拔河比赛冠军。

③ 古诗中有儿童的乐趣,“_________,_________。”显得天真调皮,“_________,_________。”又是那么专注。

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但检测出学生平时是否注意积累,还引导学生如何在文句中应用积累,帮助学生将识记的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这样的检测可以考查出学生实际表达水平。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命制语文课程试卷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