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词能力培养浅谈

2014-08-27 22:02侯艳艳
考试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初中语文

侯艳艳

摘 要: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做?作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和语文教学角度,探讨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能力培养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数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其中,古诗文的语言是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着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一些教师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更加省时、高效,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近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告诉学生,食他人咀嚼过的食物总是淡而无味的。学生必须自己探究,他人之说终无味,绝知诗境须躬探。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自己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途径、方式、方法,就能叩开古诗词的大门,品出古代文人骚客充满情趣的诗意。教师可以做些化难为易的工作,譬如,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写这首词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应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鉴赏,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鉴赏古诗词的金桥,让学生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从“读”入手,感受古诗文的语言魅力

要从“读”中入手,以“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情,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文的节奏、韵律的魅力,提高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读的方法很多,有朗读、诵读、美读、品读、唱读、走读等。读的时候,可变换形式读,使学生多样朗读。朗读是指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它重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和诗文的基调。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反复吟咏体悟古诗文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思想,了解诗文内容。在课堂中,朗读时如果再选用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那么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能在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乐曲中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文句所传达的情意。诵读的方式自由、灵活、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低可高,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需诵读感知。这一读法在初步懂得诗文内容之后运用较好,此时学生对内容有了浅层次的理解,有待与文本深层次地交流。此时的诵读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总之,读的过程也是赏文析字的过程。

三、抓住“诗眼”或“题眼”品味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传说,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哥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考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有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黯然失色。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四、感知文意,领悟古诗词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有意境的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感受,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体悟。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古诗词教学,校正古诗词教学的不良倾向,注重学生古诗词审美情趣的培养,那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学生文学基本素养并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探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