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燕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教
学策略;准备;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104—01
语文课堂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体验语文、发展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兴趣和读写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仁商榷。
一、突破课堂模式,提高学生“说”的水平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主体地位,让课堂“动”起来,使课堂“变”为学堂。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在课前推出了学生八个“一分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即每天一分钟课外阅读,让学生成为忠实的读者;每天一分钟轮流演讲,让学生成为语言的说者;每天一分钟时事展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记者;每天一分钟快乐背诵,让学生成为记忆的强者;每天一分钟创编名言,让学生成为自觉的作者;每天一分钟说唱歌词,让学生成为有名的歌者;每天一分钟文化展示,让学生成为文明的舞者;每天一分钟对联对答,让学生成为快乐的诗者。这个计划目标明确,它涵盖了读、写、说、唱、背、演、记、作多种文学素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内容,倡导全班、小组、个人交替进行。
二、巧用教学策略,激起学生“读”的热情
阅读理解是语文课堂的主线,阅读促使理解,理解激发阅读。读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效地采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笔者在语文课堂中用提出高质量的核心问题,来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问题是:“结合安徒生的一生,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他还在写谁?”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使学生关注了文章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而且激起了学生“读”的最大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拓宽习作空间,不打无准备之战
语文课中的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让学生走出“平淡无味,言之无物”的困境,写出新意浓郁、别具一格的文章来,教师就要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同样,未经充分准备的习作无法写出充满生机的文字。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布置作文至少提前两周通知学生,让学生搜集素材做准备工作。习作前要做好主题的调查,读同主题的文章,整理与习作主题相关的材料等,带着准备来习作。如,让学生以《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题写作文,给学生两周时间做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采访、座谈、写信和拍照片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要写的人,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晒出自己拍的照片,阅读采访的笔录等。学生有了足够的写前准备,加之自身具备的文字功底,笔下的人物才能熠熠生辉,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从而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四、搭建展示舞台,让分享成为常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阅读分享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充分“动”起来,以文带文,读写联动,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使阅读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课堂真正走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得法”的理想境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完一个单元,就为学生提供一次“阅读的大餐”,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本单元的诗文,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文本以及自己的创作。教师积极支持学生创作,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分享阅读的快乐,体验到“阅读”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挖掘教材内涵,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遵循“以文带文,读写联动”的原则,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