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邵晓双博士与谭德庆教授在2014年第4期的《城市发展研究》上发表题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地悲剧现象分析”一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国外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导致汽车市场激烈竞争所引起的价格下降,家庭拥有私家车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城市私家车保有量也在迅速增加。很多城市纷纷采取了限制私家车的购买及使用的措施,意欲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的状态,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公共地悲剧”现象,即消费者最优的交通使用量总和大于社会的最优水平。
“公共地悲剧”主要指的是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人有“阻止其他人使用”的权力,结果会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即“公共地悲剧”。作者经过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地悲剧”现象的研究后认为,交通拥堵的临界点随着累计交通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私家车消费者的增加以及私家车价值的增加而递减。可以看出,虽然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严重,消费者可承受的交通拥堵程度逐步提高,因此交通拥堵必然越来越严重。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可以无偿使用,更加剧了交通拥堵的局面。平衡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增加公共交通设施的替代作用,以及提高燃油价格,从而间接地提高私家车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