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其地位的确立与孟子等人对其形象的圣化密不可分。在《孟子》一书中孔子被视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文章分析了孔子在《孟子》一书中的形象,及其被圣化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孟子》;孔子形象;圣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与他的弟子及其学派的继承人对其学说的继承传播与发扬,对其形象的美化与圣化密不可分。孟子就是其中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虽然他“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章句下》)①,但他“授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轲列传》),其学说出于子思。可见孟子与孔子思想的师承关系。在孟子心中,孔子地位非常特殊,《孟子》一书中“孔子”出现了81 次,孔子的名“丘”出现1次,孔子的字“仲尼”出现6次②。可见孟子对孔子的重视。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他推尊孔子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章句下》)。
一、孔子是孟子赞美钦佩的对象
《孟子》中的孔子拥有许多美好高尚的德行,孟子非常赞赏他。
孔子有德,以德服人。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就以孔子以德服人来劝诫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孔子重视仁。“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公孙丑章句上》)孟子在此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术不可不慎也”,要自觉选择为仁之术。“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章句上》)“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离娄章句上》)孟子一再引用孔子之语强调要实行仁政,这是他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挥。
孔子守礼。《万章章句上》:“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举了孔子巧妙回礼阳货的例子。《滕文公章句下》和《万章章句下》分别举了同一例子,“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而不往也。”孔子赞赏猎场管理员宁可死,也不愿接受非自己所应受之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
孔子灵活变通,不拘泥成规,与时俱进。孟子赞扬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万章章句下》)孔子乃识时务之人。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举了孔子做委吏、乘田等小官时只做该做之事、议论该议论的问题之例,说明“国有道则能者取卿相,国无道则圣人居乘田,量时安卑,不受言责,独善其身之道也。”[1]
二、孔子是孟子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章句上》)“圣人是做人的标准。”[2]孟子称孔子为圣人,将其作为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明确提出要学习孔子。“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章句下》)孟子以圣人之徒自居,希望像孔子一样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恢复仁义之道、太平之道。《史记·孟荀列传》有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孟子以孔子之言行为信条
孟子经常引用孔子的言行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梁惠王章句上》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告诫统治者要行德政,不能使民饥而死。虽然孟子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此孔子叹无后之意,非孟子引以况使斯民饥死之意也”[3],但我们仍可看出孟子引用孔子的言语来佐证自己,增加说话分量之意。又如《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引用孔子之语说明君子之德可以带动他人。《告子章句上》引孔子语“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论证仁义之心本存在于人,实际上是为其“性善论”作论证。可见,在孟子心目中,孔子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可用来论证自己、说服对方。
综上,孔子在《孟子》一书中被描绘成具有圣人的品德,重视仁义礼信,审时度势的神圣形象,孟子对其崇拜不已,并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言行的佐证。孔子在《孟子》一书中被圣化、美化,为其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文中以下所引《孟子》只注篇名。据《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2版。
②据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词典》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中华书局,1987.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87.
[3]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张丽萍(1986—),女,籍贯:湖北省武穴市,现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思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