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汉卿笔下,赵盼儿是妓女形象中最优秀的典范。赵盼儿是理性主义者,这集中表现于她在弃贱从良的态度上,她的理智是对现实无奈的甚至是绝望的理性;她独具侠肠义胆,这体现在昔日的姐妹情深上,也体现在对受压迫妇女的感同身受上,还体现在江湖道德中的义上;赵盼儿用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作为娼妓身份,其道德饱和度已然相当高了;她不但有勇还有谋,不但机智而且泼辣。
[关键词] 救风尘;赵盼儿;形象解读
《救风尘》是关汉卿的著名喜剧作品,写的是赵盼儿如何仗义行侠、机智营救小姊妹宋引章的故事。“在人类的阶级社会中,娼妓制度是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娟妓的历史,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写下了可怖而又可悲的一页”[1]元代,“妓女属于贱民行列”[2],法律规定“杀死妓女不用偿命”[3]。宋元以来,娼妓问题极为严重,宋金、宋元之间的战争将百姓推向了灾难深渊,孱弱的少女大都被人口贩子贩卖到风尘之地,赵盼儿便是其中之一,她们受到歧视和压迫,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七伶八娼九儒十丐”造就的社会地位使得关汉卿能够真切地体察到这些妇女的无尽悲哀,并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姿态,用平等的态度关心、同情她们。于是在关汉卿笔下,妓女成为了有同等尊严的人,她们聪明、勇敢,敢于反抗恶势力,赵盼儿便是妓女形象中最优秀的典范。
一、“认识你自己”
赵盼儿是理性主义者,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这集中表现于她对弃贱从良的态度上。
赵盼儿深知作为娼妓从良的艰难,“御园中可不道是栽路柳。好人家怎容这等娼优。他便初间时有些志诚。临老也没来由”。试想,正规之人怎么到你那烟花之地寻欢呢?“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他每都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遮莫向狗溺处藏,遮莫向牛屎里堆,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那时节睁着眼怨他谁!”。“姻缘簿全凭我共你”,似乎一切可以由自己来选择和把握,但实际上她是前怕狼后怕虎,左右为难。认识到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庸地位,对婚姻和男人毫无把握,她才绝望地想:就是向狗溺处、牛屎里去找,说不定也没有好结果。这两句粗野的话包含着赵盼儿对现实的愤慨与绝望。赵盼儿的理智是对现实无奈的甚至是绝望的理性。
因为赵盼儿的理智,所以她能看穿花花公子周舍的虚伪面具,对于周舍对小姊妹宋引章的甜言蜜语、信誓旦旦不屑一顾,而不像宋引章那样幼稚和痴憨。赵盼儿曾力劝宋引章说“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掷弃,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赵盼儿看出穷书生安秀实真爱宋引章,就力保他俩结合。人们都说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赵盼儿识得周舍的庐山真面目,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在此山中,但更大的原因是她看到了太多现实,无奈的现实教会了她理智。她看到太多天真的姊妹急于跳出火坑,择人不当反倒落了个更悲惨的下场,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虎穴。
二、为豪侠而诛薄情
赵盼儿是一个独具侠肠义胆的女性。她的侠肠义胆既体现在昔日的姐妹情深上,也体现在对受压迫妇女的感同身受上,还体现在江湖道德中的义上。
她力劝宋引章不得后,已然做好了今后搭救宋引章的准备。“恁时节船到江心初步发刊词这,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即便宋引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赵盼儿说出绝情的话“我便有那该死的罪,我也不来央告你”,真到宋向赵求救时,赵盼儿不计前嫌,忘了宋当初绝情的态度。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感同身受,昔日的姊妹深情,也使她对处于危难之中的宋引章不能坐视不理。她一接到宋引章求援的急信,就马上筹划搭救落难姊妹的策略。
赵盼儿仗义拯救宋引章的一幕,是颇有英豪之气的,体现了江湖道德中的义。赵盼儿在得悉宋引章备受周舍摧残时,马上拿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自比,她扪心自问:“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这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赵盼儿义愤填膺的情感和三国时代刘、关、张结义,挺身而出,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
三、赵盼儿的“流氓性”
赵盼儿独具侠肠义胆,但我们不能把她提升到舍己为人的高度。“恶人利用某种手段谋害别人,别人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手段去回敬他。”[4],赵盼儿用的即是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作为一名娼妓,她的流氓手段之一表现在使用“风月手法”,对周舍出卖色相,给周舍灌迷魂药。此外,她还不讲信用,出尔反尔。“拚了由他咒也波咒。不是我说大口,怎出我烟月手。”就像王朔理直气壮地喊:“我是流氓我怕谁!”赵盼儿明白一个妓女的毒誓怎能算数呢?我们不能忘记,赵盼儿毕竟是娼妓,她所用的流氓手法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无可奈何的为之,她有她的江湖道德,也只能有这样的道德,作为娼妓身份,其道德饱和度已然相当高了,这是与当时的江湖道德相契合的,观众们也会理解这样的道义,不会因她不守节、不守信而对她反感,否则就是对她的苛求了。
参考文献:
[1]贺宛男、杨洁曾.上海娟妓改造史话·前言[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元]徐元瑞.吏学指南[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03.
[3]元刻本.元典章[M].卷二十九.]]
[4]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65.]]
作者简介:蒋晨彧(1991— ),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