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 王文静 安琪
[摘 要]关于《西厢记》的本数问题向来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问题,不少戏剧研究者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不是王实甫所做,金圣叹曾把第五本定为《西厢记》的“续书”。这样的论断本身只是存某种考据的作用,但是无意间就产生了一种关于评定第五本价值的探讨,对于崔张完婚大团圆的结局,研究界历来有不同的声音,“草桥店惊梦”可否作为戏剧的结局?在现代的研究中仍是《西厢记》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将使用现代视角对于第五本的价值问题作出讨论。
[关键词] 《西厢记》;第五本;存在意义;现代视角
对于《西厢记》第五本去留问题争论的代表性人物金圣叹曾作金批本,有学者称“‘《西厢》为千古传奇之祖,圣叹所批《西厢》又为传神之祖。由此可见,金圣叹的威力是何等巨大,金批本《西厢》的影响是何等广泛。”①在金本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问题,即金圣叹认为第五本为《续西厢记》四篇。此言论一出,则引起了研究者的巨大争论,就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展开探讨。
一、第五本与故事的发展连贯性
在第五本之前,《西厢记》的故事发展到“草桥店惊梦”,在这个具有理想的结局中需不需要一个现实的结局来丰富?有研究者从多方面考证了第五存在的非必要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厢记》并非王实甫所做的各样说法,例如“时间不和说”、“风格不和说”、“社会背景不和说”等。在这些说法中,大多都有力的批判了第五本,成为考证文本的重要依据。
首先,《董西厢》的前后时间长达一年六个月,是细密的将戏剧中的所有情节合理的囊括在内。而“《王西厢》第五本在不改变前四本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毫无依据的就把‘游殿到‘离别的整个故事时间改成了一年。”②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显文本的前后不合道理。于是研究者断言第五本如果是王实甫所作,不可能在剧情发展与时间上有如此大意的疏漏。其实,只要第五本的存在合理性即可,但对于讲求礼法的古人来说,他们的行为不应该把停丧的时间消去。这样看第五本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其次,前四本与第五本的语言艺术风格整体不符合,《西厢记》前四本的戏剧语言较有文采,而第五本则显得平实本色许多。而且戏剧在前四本多用象征的手段来抒发情感,例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想着你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犹自觉争些;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总能把各式场景写的唯美动人。而第五本则是广泛应用写实的方式抒发情感,这样一来戏剧的艺术性多少就有点削弱了。当戏剧语言出现“禽兽”、“村驴屌”等字样时,明显的这就将人物形象的统一性破坏了。
二、第五本的存在意义
有些学者如徐朔方、王季思等认为《西厢记》的主题应是一场悲剧爱情故事,大团圆的结局十分牵强,缺少现实的根据。的确,在历史的条件与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样大团圆的可能性与在当时环境中这样故事的说服力。在建国后,《西厢记》往往被冠以反抗封建主义对爱情婚姻束缚而斗争的典型故事,因此大团圆的结局深受人们的推崇。但是我们在看剧本的时候会发现第五本的情节远不如前四本的情节紧凑和谐,使剧本有失表现张力。出场的人物凌乱混杂,郑桓的加入好似狗尾续貂,张生莺莺的团圆使人未有喜悦而是繁冗焦躁。
1、戏剧主题问题
其实第五本的去与留是一个关乎整个《西厢记》的主体思想的重要问题,显然第四本若作为结局,它是一个梦境似的非现实性结局,而第五本则是实在的现实性结局。这样的两个结局存在的差异就十分之大。
《西厢记》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末尾大胆地提出:“愿普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可以看出,如果想要保留这样的主题,第五本可谓是点题之笔。试想如果没有第五本,会不会影响《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在第五本突出的是斗争,作者为抗争双方各加了一道筹码,即杜确与郑桓两个人物的出场,并交代了两人的结局。但是对于主题升华成为“愿普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似乎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纵观全文似乎也没有什么地方有“愿普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的伏笔,于是让人怀疑这个主题产生的根据性,甚至怀疑第五本的作者是否另有其人。其次,有人认为“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者反而削弱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其中对于第五本的去留问题还有一种言论,即没有了第五本的《西厢记》与《金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主题是否相近,从而没有了突破性。关于这点,戏剧在第四本中就显现了高度的思想,例如崔莺莺在[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与[二煞]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在这里戏剧的思想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第五本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独一无二了,同时也没有丧失《王西厢》的思想价值。
从戏剧主题的表现方法来看,金圣叹与其志同道合者,“他们不论是着眼于剧情,还是偏于文法,在追求戏曲结局要有回味悠长的含蓄美上是一致的,故可以用传统美学的命题‘言尽而意无穷将他们的意见归为一类。”③除此之外,对于草桥店之梦的价值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即梦,梦即人生的观点演绎的淋漓精致,将“一情一梦一悟”虚实完美的结合起来,并且达到了“脱团圆之窠臼”的成就。
2、现代视角中的反封建问题
在现代社会意义下,我们应该重新定义《西厢记》的故事,对第五本的价值做重新认知。当封建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退后,《西厢记》的生命力应该重新寻找力量之源。关于这点,集中存在了三类文人的认识,即封建文人、具有封建性的现代文人与现代性文人的认识。封建文人认为,张生溺于祸水红颜,大团圆的结局是深深的讽刺,及其不具有合理性。具有封建性的现代文人认为,崔张的顺利结合便是完美的结局,是相爱两人对抗封建的胜利。而现代性文人则认为,即是是崔张的团圆也是经由了张生中举的中间协调才达到的,而要想达到真正的反封建应当砍去第五本,不应该采取封建“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 中状元,金榜提名大团圆”的团圆方式实现对封建的抗争性,应该让两人的爱情故事超越现实性,从而达到精神的相依相恋。继而就产生了更深层的问题。endprint
关于去留《西厢记》第五本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审美与西式审美的碰撞交锋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因此戏剧要求在大起大落之后重归皆大欢喜的团圆之境。而西方的文化则认为悲剧是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悲剧的精神来源于生命与灵魂,悲剧的崇高性是正剧与喜剧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剧目到底是悲是喜的争论,其实是由于近代西方文化入侵大背景下两种文化的抗衡。在欣赏戏剧的方面中国人具有讲求实际效用的风格,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一定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张生与崔莺莺的婚姻才是爱情完满的体现。就如同戏剧中常有男女已经有既成婚姻但仍要追求形式的典礼一般,否则这就不是大轿抬来,明媒正娶的婚姻。
三、结语
自从《西厢记》诞生起,它的主题思想与价值一直就在被人们所评论,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评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在现代的视角中审视《西厢记》,显然有一些评论有些不全面了。因此在传统的对于《西厢记》的价值研究就需要加入新的观点,而新的观点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第五本存在价值的争辩,于是以现代视角重读《西厢记》第五本是极有价值与意义的,因此探讨第五本存在价值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现代视角的价值研究。
注释:
①尹缉熙.《金本<西厢>止于<惊梦>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2005年第2期.
②蓝凡.《<西厢记> 第五本非王实甫所作》[J].复旦学报.1983年第4期.
③张天星.《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J].兰州学刊.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尹缉熙.金本<西厢>止于<惊梦>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2005年第2期.
[2]孙述圣.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与第五折存在的合理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牡丹江师范学院.2001年第3期 .
[3]张天星.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J].兰州学刊.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2期.
[4]蓝凡.<西厢记> 第五本非王实甫所作[J].复旦学报.1983年第4期.
[5]蔡运长.<西厢记>第五本不是王实甫之作[J].戏曲艺术.1988年第4期.
作者简介:蔚蓝(1992—),女,汉族,内蒙古乌海,本科,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王文静(199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本科,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安琪(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本科,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