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和《书记员巴特比》中的静态人物形象塑造

2014-08-26 19:33曹静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白鲸

[摘 要] 美国的著名小说家赫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白鲸》中描写了“裴阔德”号与白鲸惊心动魄的搏斗,最后船被白鲸打翻,被大海吞没的命运。而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书记员巴特比》则描写了一个孤独寂寞,沉默寡言,性格怪僻,最后被社会吞噬的的巴特比。两部作品在大多数人物身上都采用了静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这种独树一帜的方法,使作者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获得了难以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 《白鲸》;《书记员巴特比》;静态人物形象塑造

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白鲸》及短篇小说代表作《书记员巴特比》长期以来都受到了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这两部作品与文学史上其他巨著相比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以特定的、鲜明的、偶尔模糊的性格特征,对其进行深刻的展示或刻画,但同时,又可以使他们不随情节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将这种方法运用与故事中的次要人物身上,在主人公亚哈和巴特比身上更是运用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他的故事中的情节发展远不如其他作家作品中的那么曲折或变化多端,惊心动魄,但都因其特别而且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给读者留下深深的精神震撼。本文旨在以主人公为重点分析梅尔维尔的静态人物形象塑造,并阐释这种方法的效果。

在与梅尔维尔同时期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大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采用的动态的“浑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会随着经历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梅尔维尔在这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在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中不仅是次要人物,就连主要人物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按照角色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将小说人物类型分为“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通常人们可以进入浑圆人物的内心来了解他。”“大多数的主人公都是浑圆人物,都有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发展。” [1]这两个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都看似小说人物类型中的“扁形人物”,但又均都不能简单的用“扁形人物”来概括。所谓“扁形人物”,指的是那些“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造出来的人物类型,人们很难进去他们的内心世界。”[1]这类人物的特点可以被简单清晰地概括出来。但是,如果称他们为“扁形人物”,那便会给人们留下他们并非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的错觉。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静态人物形象”来概括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作者赋予作品中的人物特定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通过情节的发展对其进行全面的展示或刻画,同时,又可以使他们不随情节发展而变化。作者更是将这种刻画方法大胆地运用在了主人公身上,使作品神秘并且有吸引力。

《白鲸》发表于1851年的一部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小说至始至终,主人公亚哈仿佛都只传递了“我一定得灭了白鲸”,“不是它死就是我亡” 这个讯息。在第一次与白鲸的斗争中,亚哈的一条腿被咬断,身心都受到了重创。他白鲸看成是邪恶的化身,是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敌人,整个故事发展中,都在竭力刻画他不惜一切得与白鲸斗争。追杀白鲸成了他的航行乃至生命的唯一目的,作者反复用“狂热”、“病态”、“神经错乱”、“发疯”等词语来形容他的疯狂。他不仅有决心而且有信心“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他们当我发疯了——斯达巴克就这么想;可是,我是恶魔,我是疯上加疯!”[2]亚哈就是这样坚定的一往直前,在追捕白鲸的过程中成了可怕疯狂的老头。评论家亨利. 梅尔说:“说他是个‘偏执疯狂,其意思并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疯子,而是指目的专一、意志坚强、有别与他人的人物。”[4]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也似乎始终未变的。叙述者伊斯梅尔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他具有非同寻常的观察力,他的观察力使他有能力叙述莫比·迪克的故事。此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思考着,他观察着船上人物并静静地探索着白鲸。从他对白色的恐惧,以及对天边无底的清澈平静的蓝色大海的恐惧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奥妙的巨大空虚感到恐惧万分。伊斯梅尔的思考在也是知道故事结束才结束的。第三个形象是被追逐的白鲸莫比·迪克,不管它所代表的是撒旦还是上帝,它的形象也一直是令人心惊胆颤的海怪。他有着雪山一样的背,常常在大海里翻腾,施展出可怕的暴力,它曾使无数的捕鲸者葬身大海,他无处不在,无坚不摧,连魔鬼也领会不了他的真相,他是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力量。在故事的最后,它身受重伤,但却摧毁了亚哈的船以及除了伊斯梅尔以外的所有船员。

《书记员巴特比》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心理小说。在这个情节单一的小故事里,主人公巴特比的行动和语言都只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不”、“我宁愿不”使得故事显得近乎无聊,却又暗含着强大的力量。他的形象在故事中一直是孤独和消沉的。巴特比被“我”招进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他工作似乎特别勤勉,终日呆在办公室里。但很快“我”就惊讶地发现:巴特比一天到晚始终守在办公室,哪儿也没有去过。而后来,他居然开始不再工作,不再出门,饭也不吃了。“我”只好解雇他。他却固守在那间办公室,直至被警察带走,最后孤零零地、无声无息地死在看守所里。故事中,在周围巨大砖墙下,巴特比的形象则显得那样渺小而无助。不管要他做什么,他那冷漠的拒绝,他那句坚定的 “我宁愿不”却有着让人心悸的力量。在短短的文字里,他9次拒绝校对文件,3次决绝讲述自己的经历,1次宁愿不讲道理,1次宁愿不和老律师说话,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拒绝进食。

此外叙事者老律师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鲜明人物,不管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善良关心他人,在故事中他始终保持着仿佛像是上帝一样的形象,用慈爱的眼神关注着他的雇员,原谅他们的弱点,照顾他们,为他们提供衣食保障。除了老板和巴特比以外,律师事务所里的其他几个员工也是以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出现在故事中。他们都有独特的怪癖。浮躁不安的“火鸡”,火爆脾气的“钳子”和未成年的听差“姜汁饼”。他们的行为一直保持着十分怪癖感觉。这5个人的坚持的怪癖让人感到不可理喻。endprint

梅尔维尔的这种静态人物塑造的方法营造的首要气氛属于神秘和哥特式的恐怖。两部作品都没有太多的外在故事情节,显得有点晦涩难懂,读者期待故事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人们的期待。当伊希梅尔和奎奎格报名到“裴阔德”号之后,他们得知船长亚哈与众不同。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亚哈本质上是个高贵而聪明的人,他性格的平衡被因对白鲸盲目而无目的的仇恨打破,而这种仇恨导致他自身的毁灭。读者一定会质疑他为什么会坚持这种近乎邪恶的复仇心,期待他会因种种不详预兆而改变,但是他的复仇心一直陪伴着他到自身的毁灭,使得故事笼罩了浓浓的神秘和恐怖。读者也会对船员莫名其妙的追从而感到奇怪,船员们都预感到了危险的存在,但是都没有尝试改变。而在《书记员巴特比》中,巴特比那种消极而又坚定的拒绝更让人感到不可理喻。他没有因为老律师对他的善待,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消极的拒绝态度与日俱增,到最后,他甚至拒绝进食。这种不改变的特点让书中人物的种种行为充满了神秘的哥特式恐怖。

这种静态人物塑造,还营造了现代人被隔绝、孤立和过着压抑的生活的氛围。两个故事的人物思想都被枷锁禁锢,让人感到气氛孤独苦闷、死气沉沉。《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向所有“裴阔德”号上的水手做了一段精彩发言。他说:“不洞穿牢壁,囚徒怎能重获自由?对我而言,那条大白鲸就是紧紧逼我的高墙。尽管有时我认为墙壁背后并没有藏着东西。”[2]这就说明了亚哈本人被精神隔离的状况。《书记员巴特比》中,故事的背景由茫茫的大海转入曼哈顿的华尔街。这种场景更是独具匠心的。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美国最繁华的地方。故事里的华尔街就是一堵堵高墙组成的大街,犹如是矗立在大街上的一栋栋监狱。巴特比在这个喧闹的城市中,也是孤独的。城市的喧闹与他的孤独之间的强烈落差,更能看到人们被隔绝、孤立和压抑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特别困难,心灵沟通更是不可能的;那么焦急也就失去了意义,语言也就成为了多余的了。于是他不说话、不看报、不交际、不走动甚至不饮食——他对人生彻底绝望,彻底的放弃了生活。其实不管巴特比有没有亚哈那种冲出围墙的那种决心和力量,他们都无法破壁而出。他们注定是孤苦伶仃的。

参考文献:

[1]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M].曹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赫尔曼·梅尔维尔.梅尔维尔短篇小说[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Henry Alonzo Myers.Are Men Equal?[M].New York : G. P. Putnams Sons ,1945.

作者简介:曹静婕(1986—),女,四川省汉源县人,现任职于成都工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鲸
空中“大白鲸”——浮空艇
白鲸
我的白鲸朋友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大号“白鲸”
白鲸
“大”白鲸
喜爱音乐的白鲸
和白鲸零距离
与鲸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