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上帝形象的转变研究

2014-08-26 19:32张孟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慈爱惩罚性圣经

[摘 要]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转变进行研究,揭示犹太民族的上帝的形象在整部《圣经》中是动态发展的,经历了从惩罚性的上帝到充满慈爱的上帝的转变,从狭隘的上帝到一个普世性的上帝的转变,从而还原饱满的上帝的形象;同时分析了其转变背后的原因,说明犹太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为了适应环境经历了深沉的思索和痛苦的蜕变。

[关键词] 上帝形象;转变;犹太人;惩罚性;慈爱;狭隘;普世性

《圣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西方文学的源泉。在批评界,对于《圣经》文本的研究及对文学作品中《圣经》元素的解读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圣经》中上帝的形象的解读也大有人在;但是大多数对于《圣经》中上帝的形象的解读都比较狭隘,比如对于上帝作为造物主形象的研究,或惩罚性上帝的研究……并且很多人都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们没有采取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上帝在整部《圣经》中的形象,以致于他们的得到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形象。笔者认为在犹太人漫长艰辛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上帝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的“上帝”也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

并且在分析《圣经》中上帝的形象时,“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还是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话题。对此,费尔巴哈有一个著名论断: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即上帝的意象其实来自人间,来自人的实践经验。[1]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文本分析,得出客观的上帝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要不时跳出这个圈子,反思《圣经》的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背景,原因和意图,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上帝的形象。

一、由惩罚性的上帝转为慈爱宽容的上帝

1、无形的造物主

《圣经》中上帝的首次亮相是以造物主的形象出现的,并且这个造物主的形象区别于其他俗世神话:《圣经》中创造宇宙和人类的神是男性,[2]而其他世俗神话中造人和世界的神往往是女性,或者有女性的参与,而且常常伴有性交的隐喻或暗指;而《圣经》中的上帝不靠生育方式创造世界,他是用语言把这个世界“说”了出来: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 于是地上各类走兽、飞禽开始兴盛。[3]

上帝这一以语言造世界并且管理世界的特点让其本身也显得无形无踪,又无处不在,是极为抽象的意象。

2、惩罚性的上帝

(1)赏罚分明的法官

上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了一个立法者和审判者的形象。

在《利未记》和《申命记》中,我们看到上帝通过摩西之口制定了齐全的法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著名的摩西十诫,各种宗教节日,畜牧和农耕的时令,审案条例,甚至皮肤病性病的条例,产妇得洁净的条例……上帝要用严酷的法律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以色列众人都要听见害怕”

而且这位法官赏罚分明,惩罚措施十分严酷,犯罪之人很少得到原谅。扫罗作王时,因为一次战争中违逆了上帝的指示,没有将敌国的人全部杀死,上帝直接放弃了他。任凭扫罗再怎么忏悔,将撒母耳的衣袖都扯断了,依然没有得到原谅。

(2)“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君形象

耶和华从一开始就强调信仰的纯洁性,排斥信仰别的神,对于他的人民他要求绝对的忠诚。对于顺从他的人,他将与他们立约:护佑他们人丁兴旺;护佑他们富足,强大;但是一旦有人违逆了他的指示,上帝大能的惩罚之手将要落在他的头上,类似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君王。

这位暴君行事率性而为,有时几乎不讲什么道理。如他对亚伯拉罕的考察,竟然无理地要求亚伯拉罕将他唯一的儿子献给上帝,虽然最后上帝看出了亚伯拉罕的真心并及时制止了这场惨剧;他对约伯的考察,仅仅是因为他与撒旦打的一个赌,却不惜使约伯倾家荡产,子女丧命......

总之,此时的上帝已不再是创世纪之初那个无法言喻的道了,而是可感可知的上帝。但是此时的上帝正如一个年轻的父亲,严酷有余,而慈爱不足,更像一个严酷的法官,有时甚至像不讲道理的暴君。[5]我们接着往下读,会发现上帝开始变得仁慈和宽容了。

3、慈爱的父亲,宽容的丈夫

(1)伤心的丈夫,苦口婆心的父亲

公元前587年,犹太民族为异族攻入,开始了长期的流亡时期。看着自己的子民饱受流亡之苦,耶和华再也不能做到袖手旁观。他时而现身为一个伤心欲绝的丈夫,召唤着迷途的妻子归来,时而表现得像个年迈慈爱的老父亲,呼唤浪子归来。

“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在未曾耕种之地跟随我,我都记得,那时以色列归耶和华为圣……”(耶利米书 2:1-3)这里耶和华把以色列民族称之为自己的爱妻,甚至把以色列和犹大比为行淫的姐妹,上帝原谅了她们的过失,“背道的以色列啊,回来吧!我必不怒目看你们,因为我是慈爱的,我必不永远存怒。” (耶米利书 3:11-13)

在这里一个苦苦哀求的丈夫和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慈爱,悲哀和宽容。

(2)犹太人的忏悔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流放时期,犹太人开始沉痛的思考: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 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 若不记念你,若不看到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诗篇第137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锡安”为耶路撒冷城,是犹太人故国的都城,是当时晓谕众国的大都市。以色列被入侵之时,耶路撒冷被烧毁。从此诗篇中我们能读到犹太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及深沉的忏悔。

至此,耶和华已经完全脱离了之前的无形无踪,和严酷、残暴,而是被描绘得可触可感,充满了慈爱和宽容,充满了生活气息。[6]而我们知道,在犹太人历史上的最低点,上帝这种形象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给苦难中的犹太人带来了希望。endprint

二、由一地、一国的上帝转变为普世性的上帝

1、敌视异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帝都只是犹太人的上帝,只是犹太人的守护神,对于其他民族是抱有敌视态度的,对他们的惩罚手段也是毫不留情的,如:

耶和华说“索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于是上帝将这两个城市毁了(创世纪 18:20)

在《出埃及》中,耶和华为了护佑摩西及众人出埃及,曾发起十起大灾难: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

虽然耶和华有他自己的理由来惩处异族,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本民族的生死存亡,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战争在所难免,但是耶和华对于异族的敌视与惩罚让我们感觉有失公允,有时候甚至残酷。

2、上帝不再是一国、一个地域的上帝

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如“尼尼微城的恶达到上帝面前”,我们发现上帝不再是像处理索多玛和索多玛和蛾摩拉那样简单地将他们毁掉了,因为上帝发现那个城的人民都在真心忏悔,于是饶恕了他们。并对坚持要毁掉尼尼微的约拿说:“这蓖麻......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约拿书4:10)

此时的上帝已经脱离狭隘意义上一国或一个地域的上帝,转变成了一个将天下都纳入自己的胸怀之内的,具有普世性特征的上帝了。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信仰主,或虔诚地为自己的恶忏悔,都能蒙主的垂怜。

结语:

整个《圣经》,上帝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最初的无法言喻的道,到一个严酷的父亲,赏罚分明的法官和暴君形象转变,后来当以色列在流散的痛苦及上帝不断的召唤中忏悔后,这位父亲变得慈爱,这位丈夫变得宽容,并且不再是一个地域的狭隘的上帝,而变成了一个普世性的上帝。在整个过程中,上帝形象不断成长和完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上帝形象转变的背后,以色列人深沉的思索和痛苦的蜕变。

参考文献:

Holy Bible,《圣经》,NIV,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7年7月首次印刷.

[1]杨军,《犹太教上帝与人的自由意志》,天中学刊,1998年6月.

[2]李世荣,《<圣经>中上帝原型的文化阐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6月第2期.

[3]刘意青,《<圣经>文学阐释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4]丁光训,《<圣经>中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天风论坛,1998年11月.

[5]丁永久,《上帝形象包含的人性因素》,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6]王玲玲,《简析<圣经>中上帝的形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孟玲(1988—),女,山东菏泽,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慈爱惩罚性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慈爱的妈妈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及基本建构
最慈爱的爸爸
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
爱,飞越两千公里——慈爱嘉养老服务广东乐从公益行
品牌是如何形成的——记“慈爱嘉”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