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曼利
【摘 要】集体教研上课尴尬,转变思路,一塌糊涂变成齐声称赞。灵性的客体,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因势利导,就进发展,追寻教学真正意义!
【关键词】预设 教学 生成
那天我们集体教研。伴着“叮铃铃”的上课铃声,我用温柔舒缓的声音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池塘边,听那熟悉的蛙叫声,看着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的激情与喜悦,我顺势说出了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正当我要带领学生们逐一学习时,有同学大声说:“老师,我会背6的口诀了!”
“老师,我也会!”“我也会!”……
“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得都很好,不过会背的毕竟只是少数,我们……”
“老师,我也会!” “我也会!”……坐在后面的几个老师笑了。“老师,我会!我会!”。几个同学晃动着小手,有的激动得站了起来,还有几个同学竟背了起来,似乎要在老师们面前显摆显摆。“真是一群笨孩子,怎么就听不懂话呢?”一时间,我只觉得“我会我会”的喊声在教室里飘荡,充斥着我的耳膜。老师们的笑声更大了,我感到自己的脸有些发烫。
“会背的有多少人?大家一齐来背一下好吗?”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来了个“缓兵之计”,碰壁了总该不那么张狂了吧?我愤然的想着。
学生们很快背完了口诀,虽然不那么整齐,但会背的人数出乎我意料的多(这也可能是我提前3天要求预习的结果吧)。是还按原来精心设计的步骤走,还是顺水推舟?我飞快递转动着思绪。豁出去了,顺水推舟!
主意拿定以后,我稳定了一下情绪,顿了顿,又故意干咳了两声,夸张地说:“哇,有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看来大家预习得真不错,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谁能把六的口诀写出来?”
“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
我挑选了三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不一会就有不少学生高举起了作业本,还有的同学忍不住说出了黑板上A同学第几句写得不对,我顺势请学生帮忙订正,很快完成了口诀的编写问题。
我趁热打铁:“看来口诀是难不倒大家的,那你们知道每句口诀的意义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立刻安静了许多。
“就是,就是”个别同学“就是”了两下,最终还是安静地坐在位子上。
同学们都是乐于探索、敢于发言的勇敢的孩子,看大家刚才口诀编得多好啊,和编书的人编得一模一样,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一定也难不倒你们。你们可以选择口诀中的一句来试一试,好吗?
“老师,二六十二就是两个六是十二。”在我的鼓励下,数学课代表B首先站了起来,声音虽然有些怯怯的,但还算洪亮。
“真勇敢,你能结合图说说两个六是十二吗?”我趁机点出了课件里的青蛙图。
“一行有6只青蛙,有两行,合起来一共就有6+6=12只青蛙。”
“6+6也就是 ?”我穷追不舍。
“就是两个6加在一起,就是6×2=12”,B的声音这次充满了自信。
“老师,还可以竖着看,”C边说便用手比划。我就把C请到了台前,让他对着屏幕边指边说。
“竖着2个2个一起,一共可以圈六个圈,就有6个2,也是6×2=12。”说完还看了看后面的听课老师。
“那二六十二的意思就是 ?”
“两个六合在一起是12,六个二合在一起也是12。” C满脸的骄傲。
“哗哗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我知道三六十八就是三个六或者六个三合起来是十八!”D忍不住大声说。
“老师,我知道六六三十六的意思!”
“老师,我知道五六三十的意思!” ……
教室里又恢复了上课初的活跃,我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露出会心的微笑。
同学们又由青蛙说到了书本,由书本说到了学生数、桌子数、凳子数,一节课最终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结束了。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原本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几乎被全部抹煞,许多精彩的课件图片也没有用武之地,代之的是普通的课桌椅等。原本以为会很尴尬、一塌糊涂的一节课得到了教研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它更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但由于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充满生命灵性的客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灵动地生成知识的过程。所以,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矛盾甚至全盘抹煞教学预设的现象。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预设的囚笼中,就会与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要善于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势利导,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