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龙妹
幼儿教师之间在谈论本班幼儿的时候,谈论最多的一般都是调皮的幼儿。每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幼儿”,总有那么几个重点照顾的对象。《新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解决幼儿调皮的问题,一直是每个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幼儿“调皮”原因及表现
1.家长的错误教养方法造成幼儿相对特殊的行为表现。
首先,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幼儿调皮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家长的溺爱一般表现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方面。由于现在家庭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剧,一般父母很少独立抚养自己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幼儿都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大的。因此,溺爱在所难免。
其次,父母与祖父母在幼儿教育方面很难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方法,这样在幼儿的教育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往往在祖父母的袒护下成长,久而久之,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调皮就顺势产生。
2.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的调皮行为进一步升级。
部分教师在对待调皮幼儿的时候,要么以批评为主,要么是以安抚纵容为主,这两种教育方式有更加剧幼儿这种特殊行为的倾向。
家长方面,在幼儿入园后,他们逐渐认识到幼儿调皮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但矫枉过正,以打骂为主,反而加剧幼儿的调皮行为。
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班级中较小的幼儿或者较大的幼儿,比较容易有调皮的行为出现;男小朋友相比女小朋友,也比较容易产生调皮的行为。
幼儿“调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首先,幼儿一般精力旺盛,这是形成调皮行为的先天身体条件。因为精力旺盛,所以活动量大,不喜欢束缚。大多数调皮幼儿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会问很多的问题。这类幼儿大多比较聪明,因而善于思考,乐于发现新鲜、新奇事物,其提出的问题也由表象化渐渐变为抽象化。其次,因为调皮幼儿大多数得到的关注比较多,受到的批评也相对较多。其逆反心理很强,面对批评,一部分会反应比较微弱,较多的批评使其变得麻木,另一部分会反应激烈。这类调皮幼儿一般会有三分钟热度,短时间内会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这就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另外,学龄前幼儿的是非观念薄弱,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下产生的。最后,这类幼儿往往具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能力,这种领导力会影响其他幼儿跟随、模仿。
二、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的调皮现象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同时也指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对幼儿全面、积极、健康的成长负责,特别是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师应该关心、热爱每一位儿童;平等对待与尊重每一位儿童;支持儿童学习,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发展;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调皮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形成规则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对于年龄比较偏小的幼儿,也应该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幼儿园是个大家庭,生活着许多孩子,幼儿园里很多的东西是大家共享的。教师可以将一些规则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规则意识。
(2)发现闪光点
调皮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比起所谓的好孩子,教师应该更关注调皮的孩子,将他们的闪光点放大,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好孩子,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
(3)树立榜样
幼儿都喜欢模仿他人,不管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只要认为有趣都会模仿。教师不妨帮调皮幼儿树立好榜样,当然,这个榜样可以是家长、教师、幼儿甚至虚拟的人,只要他们感兴趣,愿意模仿就将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园联系,与家长统一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无所不在的,它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可以是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因此,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沟通
沟通是桥梁,连通着你、我、他。教师应该利用这座桥梁,将幼儿园与家庭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家长,让他们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这样就可以针对幼儿的不足进行活动的延续。家长也可以将幼儿的优缺点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一步地了解幼儿,让幼儿的优点更多、缺点更少。沟通使家庭变成幼儿园学习的延续,幼儿园变成家庭生活的渗透。
(2)教育的统一性
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他们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背道而驰。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对教育方式方法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育方式方法或许对幼儿有更大的帮助。统一的教育不是只对所有幼儿进行统一的教育模式,而是根据幼儿的特性,家长(家长内部人员之间)与教师形成统一战线,对幼儿进行统一教育。
4.注意兴趣班的影响。
很多调皮的幼儿都参加了兴趣班活动,或许是看得多、学得多,不能像以往那样静下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不应认为是兴趣班使孩子调皮,而是反思为什么孩子会调皮。其实很简单,兴趣班的教学方式与平常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其内容更新颖,方式大多偏向游戏,而且时间比较短,幼儿意犹未尽。幼儿的心还在别处,怎么还能奢求他好好学习呢?所以教师要注意兴趣班对幼儿的影响,调整教学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不同特性,如果我们关心、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将他们的特性去除杂质转化为优点、闪光点,那么每一位孩子就都能健康发展、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