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似乎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再加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更成了教师严格遵守的“八字宪法”。进入文言文教学单元后,刚开始学生还保持一定的新奇感,但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让学生感到枯燥、痛苦。高中文言文领地仍是一片荒芜之地。文言文言文应该怎么教?避免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文言文;高中
一、以意率文
在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对文言现象的理解,而忽视对文章论述思路的分析,这往往导致学生在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情况下,却不能读懂,或者“意”懂而“文”不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试着以文率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课文节选部分是按照“先破后立”的论述思路展开的,文本先从神话想象鲲鹏南飞铺叙,进而联系到其它动物植物,指出这些生物皆非逍遥,而真正的“逍遥”是什么在最后一小节才提出。这种论证思路学生并不陌生,鲁迅在《拿来主义》也采用此法,由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一一否定直到提出“拿来主义”。鲁迅语言幽默,比喻论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而庄子想象奇特、汪洋恣肆,文言字词较难掌握。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授课,学生跨不过这道几千年的鸿沟。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逆向行驶一番,先讲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通过找动物植物之间的同和异,明确这些都只是“小大之辩”,都是“有所待”,以此加强学生对真正“逍遥”的理解,放手让学生根据手头资料自己疏通字词,以“提到哪几种动植物?哪几类人?他们是否逍遥?”一连串的几个问题引发探究。在探究中,既巩固了字词句式又理解了文意。
二、分析人物、品味情感
文言文作品中有很多傳记类的文本,也有一些叙事的文本,这些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解读文言文时,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去品味情感。
例如,明代散文《项脊轩志》是素有“明代散文第一人”的归有光所作,他在遣词造句上以冲淡著称,文字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走进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读懂描写细致、语言冲淡平易的散文背后透出的辛酸,读懂一个家道中落的少年成长为青壮年所要经历的纷杂繁芜人生,光分析文言实虚词是不行的。学习文本时,可以归有光青年时期的形象为切入口,让学生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形象:好学、热爱生活、志趣高雅、艰苦朴素、乐观。通过这个问题创设情境,为本堂课感受作者的“悲”作铺垫,接着再重点品读“悲”,分析祖母、母亲、妻子三个女子对归有光的人生影响。
三、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或扮演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语言的习惯和表述上差距较大,学生在解读文言文时,除了对字词句的理解会感到陌生外,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对古人的一些习俗也比较陌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家道中落的处境,感受先母在门板外的牵挂、关切,感受先祖母对“我”的赞许、鼓励、期盼,可以采用了多样化朗读的方式:齐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母亲既然关切子女,为什么要“从板外相为应答”而不直接进去照看女子?在反复的诵读中以及角色的扮演中,学生得出结论:母亲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这是时代的原因。
四、彩线穿珠、拓展延伸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连续性,不应把每个篇目都割裂开来,可以适当将某些篇目放在一些比较,让学生联类比附,加深印象,并拓展知识面。
比如在讲授《史记》篇目中提到了“有节气”之人时,可以引领大家回顾了一些典型人物,比如文天祥、伯夷叔齐、苏武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是一次对素材积累。恰当的拓展助于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王羲之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对生命局限性的认识而产生的悲叹,进而理解他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是难点。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本之后,在黑板上呈现了有类似感叹的古人:曹操、陶渊明、苏轼等等,有些是旧知,有些是大多数人不曾知道的。既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又积累了素材。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在教学时,可以让教师在文言文的讲解中通过以文率意、分析人物、品味情感的方法训练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和扮演、彩线穿珠、拓展延伸等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将学生融入到古人的情感中,提高文言文水平。
作者简介:冯小路,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