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是文化时代的根本主体,是文化环境得以形成的主要创造者,所以在这个环境背景下,人可以说是具有文化性质的。人类语言的产生是文化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探讨人的语言获得,那么必须从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去探索和寻找。儿童是人发展的初期,儿童语言的获得同样是在文化环境中进行。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语言获得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 儿童;语言获得;文化学;解析
一、前言
人是自然界中的人,同样也是文化环境中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源头都是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下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行为需求才能够获得。换句话来说,没有社会文化环境,那么人的发展就如同动植物的发育生长一样没有社会意义,也就更加没有文化性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狼孩的存在。狼孩虽然有人的生物体征,但他们就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创造和发明。在社会文化环境下无法生存,所有的行为都只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总之,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行为获得和发展的根本背景,包括儿童语言的发生和获得均是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才能够实现。
二、儿童语言学习根本性质
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学习是动物行为在一个特性环境不断进行环境适应和自我改变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动物的行为特殊环境的变化。有些人认为若动物在特殊环境中其行为只是发生了本身的变化,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学习,而只有在心理和生理同时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才能够称之为学习。但是,无论如何定义学习这个词,其总归起来就是个体在特殊环境中的持久性变化过程。用简单的话来说,学习是个体为了适应特殊环境而进行不断自我改造的过程。所以,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根本性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语言学习是儿童在社会文化有声环境中接受外界语言,并对这些语言进行加工和装饰,使其成为自己的语言的学习和获得过程。
三、在儿童语言获得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自主性是决定其获得语言的最根本也是最关键因素。自主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决定因素。自主性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慢慢形成。儿童的自主性使得他们的很多行为与成年人的行为性质一致。但很多行为也属于他们儿童所特有的。体现儿童是否具有自主性的一个因素就是意图。所谓意图就是一个人为了取得某样东西而通过设定目标并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调节活动。而意图能够出现的前提必须是意图行为人在集体文化领域内活动,并且受到集体文化领域要求去自主的进行自我心理重构。意图是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人是否有行为意图是判断其自主性是否有发展重要判定因素。人类的心理功能可以分为低级心理功能和高级心理功能,即无意的和有意的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够凌驾于自然界各种生物,就是因为人是具有高级心理功能的,人的所有行为均是有意的,他们的任何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如果我们用低级心理功能来表示人的自然本能,那么高级心理功能则表示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可调节的行为。由于人类在应用高级心理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媒介,而语言真是最合适的符号媒介。所以,也可以说儿童语言获得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高级心理功能,或者说是自主性。
四、儿童语言获得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历程都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儿童语言获得亦然。在儿童语言获得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刚出生的儿童他们大多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的来源,在确定声音来源后他们就开始慢慢的观察说话者的嘴形并将嘴形与声音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也就能够获得并发出语言。比如从一开始在小孩身边人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妈妈、爸爸。所以很多小孩概况说话都是爸爸或者妈妈;在儿童学走步和发育过程中,身边的人会经常阻止他们做一些动作,如此“不”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也就越来越高,在多次阻止儿童进行不良行为后儿童就能够慢慢获得“不”这个词。尽管一开始这些发音都是模糊和不清晰的,但对于小孩来说却是他们获得语言的最关键步骤。这些例子也说明了,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必须是在集体文化语言环境下才能够获得。在这个集体文化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和沟通或者与儿童之间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语言组织和构架。正是因为集体文化环境中人们不断的对话,儿童才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外界声音,然后才能够在反复听到和记录这些声音和人们嘴形之后最终获得语言。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是儿童在其身心机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个性发展和个体文化建构的过程。政治在身心机制得以不断发展以及个体文化最终被建构之后,儿童才能够成为社会集体文化环境中的医院,拥有身心行为发展自主性的个体。也正是因为儿童语言获得与集体文化之前有密切联系,所以人们在儿童学习语言期间也更有意识的带孩子在身边,在与他人的聊天中让孩子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且对于已经开始会说一些话的儿童更是要让他们经常与成年人接触和交流,如此既能够让儿童更快获得语言,还能够让所得语言发音更加准确。
五、儿童语言获得分析体会
首先,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必须在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在文化环境中,儿童一出生后就能够掌握语言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儿童语言获得是社会遗传还是生物遗传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多疑问。在瓦西纳的研究里,他认为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必须是在一个有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且这种社会文化声音是持续性进行的,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这个外界的声音必须不能停止,否则儿童将难以获得完成的语言。另外,在瓦西纳看来,儿童之所有能够在有声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语言,其根本决定因素是儿童具有人类本质,与有声社会文化环境的人们是同类,因此能够从中感受就获得他们的语言。且瓦西纳还认为,儿童语言获得过程是一个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新生儿刚出生后是一直自然本能去听取和获得语言,在慢慢长大后才开始有意识的去接受和获得语言。这一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知结果与蒙台梭利的观点相同[1]。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她认为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并不都是有意识的,他们一开始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本能性地去接收外来声音。这一观点也就说明了,儿童语言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受到后天有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之后获得的(但需要注意儿童没有生理权限是基本前提)。也就是说一个出生在中国国境的无任何生理缺陷的儿童不一定会说中文,而是若他在出生后就被待到说非中文的国家生活,那么由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中文,没有受到中文的影响,那么势必也就不会将中文。儿童的语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受到后天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低于的儿童才会将不同的语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获得语言虽然必须要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遗传性其决定作用。但儿童能够获得语言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生理的物质遗传。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生理系统,如发音系统,认知系统等,儿童才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受到后天有声文化环境的影响获得语言。
其次,儿童阶段是获得语言的最优阶段。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快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儿童非常容易就受到外界有声环境的影响而获得不同的语言。一种语言的获得成年人需要花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儿童只要在很短时间内且不需要给予多大努力就能够获得。这种轻易获得语言的能力被称之为学习语言的潜力。人类这种学习语言的潜力要远远强大于其他物种的潜力,所以相比于其他物种而言,人类能够获知和掌握更多更加复杂和高级的东西。比如語言这种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儿童就能够轻易就掌握,并且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如法炮制的去掌握社会生存的其他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掌握中逐渐成为真正的人类一员,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2]。儿童语言获得虽然一般被称为学习的过程,但从另一个角度将,这一过程也算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但这一劳动与我们成年人的劳动性质上有差别而已,他们的劳动方法就是不断的听取外界声音和分析组织这个声音,并最终获得语言这一劳动果实。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是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人类性质。为了能够融入社会群体生活,真正成为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一出生后就会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去获得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从一开始儿童是无意识的去接收和重组外来声音,然后在慢慢的获得更多语言后才开始逐步有意识的去接收和构建新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水平与成年人的语言水平相同,甚至在不断的获得和重组后使自己的语言水平超过成年人的语言水平。总而言之,儿童是文化社会中的一员,其语言获得过程本身就存在社会文化性质。
参考文献:
[1]黄荣,黄春林.1~5岁儿童语言中的时量表达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2(02):292-293.
[2]谢宇.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09,39(02):741-742.
作者简介:杨俊荣(1979—),女,侗族,贵州三穗人,讲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儿童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