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产科, 北京, 100050)
分级护理制度是医院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的依据,明确了各护理级别对产妇护理的工作量[1-3]。传统的护理分级是由医生对产妇入院时病情状况和住院过程中病情发展作出判读,进而决定产妇的护理等级,护士根据护理等级对产妇进行相应护理[4-5]。但这种决策与实施分开的执行方式在现实操作中易产生多种问题,本科根据临床护理经验,采取医护合作分级护理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初产妇200例,根据产妇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实验组(101例)和对照组(99例)。实验组孕妇年龄21~35岁,平均(28.00±3.67)岁,孕37~40周,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文化38例,本科及以上33例;对照组孕妇年龄23~34岁,平均(26.00±6.17)岁,孕37~40周,初中及以下39例,高中文化28例,本科及以上32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孕妇家庭经济均属中等水平,2组的年龄、孕周、学历层次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入选标准:产妇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上,具备一般语言理解力和沟通能力;无精神疾病病史;无妊娠并发症,如胎位异常、妊高征等;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肿瘤等;严重均定期来本院门诊进行孕期常规检查。病例排除标准:产妇无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或低于平均标准;有精神病病史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有妊娠并发症者;不同意参加本研究;研究进行期间失访者。
对照组产妇按照常规护理分级进行护理,即由医生根据产妇入院病情的轻重缓急判断其需要护理的级别,下达医嘱,由护士按照医嘱进行护理,由科室护士长对护理执行及记录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价,记录所得数据,便于进行年终科室护理质量评价。实验组产妇入院时,由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根据产妇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共同制定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方案。确定产妇护理级别,医生、护士的具体任务、实施时间,注意对产妇进行持续性评估,以适度调整护理级别与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法:护士长将科室病床分为4组,选取2~3名护士(注意年资高与新进护士进行适当的搭配,以利年资高、临床经验较多的护士能够对新进护士进行监督,同时促进新进护士的学习与进步),具体人均负责7~9张床位,即为责任护士。产妇入院即由责任护士进行先期评估,医生接诊后对产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一般信息、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婚育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等,产科检查(胎心、腹部检查、骨盆测量、肛门指诊、盆腔检查等),对于急重产妇给予优先诊查治疗,与责任护士协商,充分考虑产妇的个体情况,制定护理级别,责任护士根据护理级别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每日晨间、下午查房时,由每组资深护士参与,保证护士方面对产妇病情进展有清晰了解,互通信息,及时修正产妇护理等级,调整护理计划。遇有疑难问题或医护意见分歧,可请示科室主任、护士长召集全体科室人员进行商讨,共同制定护理级别。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产后抑郁发生率、围生期相关知识达标率、护理服务满意率。根据DSM-Ⅳ[6]进行产后抑郁症的诊断:产后4周内,产妇出现下列中的5项或5项以上表现:抑郁、失落;对生活、新生儿缺乏兴趣;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睡眠失常;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迟滞;体力下降,常自感疲劳或乏力;无理由自责、自罪;思维、联想能力下降,或注意力难以集中;明确提及或暗示死亡想法。围生期相关知识达标率指产妇分娩前、分娩3 d后、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分别对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3次口头检查,产妇及家属均能够正确回答95%的问题视为合格。护理服务满意率指在出院结算处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产妇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在护理服务一栏标注“很满意”、“满意”、“一般”、“较差”供产妇及家属选择,在其后的括号内划勾作答。收集200份有效调查问卷,分别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分类、统计。本资料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将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分级护理,实验组孕产妇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产妇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证明,实验组产妇对围生期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本科室自从医护合作分级护理后,一改以往功能制护理的散漫产妇管理模式,产妇从入院开始即有1名护士负责,且护士与产妇接触频繁,产妇的各项需求均可向该护士表达,使产妇感受到宾至如归,提升了产妇的归属感。通过护士与产妇的频繁接触、健康教育等手段促进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同时加速了产妇角色的转变,逐步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7],使产妇在获得医疗、护理技术支持的同时,满足其社会、情感支持的心理需求,产妇及护士共同形成合力减压的良好循环,进一步增强产妇治愈的信心。
表2 2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围生期相关知识达标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通过与医生合作制定护理分级,护士可对产妇进行全面了解,进而给予全面的照护,如协助产妇下地活动,教授喂养婴儿方法。产妇行辅助检查时,如B超、CT等,护士可通过合理安排检查时间以提前完成检查项目,同时尽量较少产妇空腹时间,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不同分级产妇,为提升工作效率,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扩展知识面,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对产妇的疾病进程、社会阅历、学历层次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全面的考量,有针对性制定其教育方案。同时,护士在整个过程,通过与产妇的互动,亲身感受到由于自身的努力,能够得到产妇的认可,也满足了护士的自尊心,提升了工作的满意度[8],促进了护士更好学习专科护理技术,更新现有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以满足产妇不断增长的需求。小组长每天监督责任护士工作执行情况及听取产妇的意见,促进护理工作的更加完善。
原有的功能制服务方式由于护理人员流动性大,年轻护士居多,面对众多产妇,因此在执行护理活动中常表现为对护理工作的风险认知不够,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凭主观印象行事等从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医护合作护理分级方式,护理人员固定,在以资深护士为组长的分组管理基础上,按科室护理人员职称、工作能力、学历、临床经验进行合理分工搭配,相互把关、相互督查。1名责任护士服务6~9名产妇相对单一,通过与医生的频繁沟通,可对产妇病情做到细致了解,对产妇的治疗、护理需求了然于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士长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人物,是科室护理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管理者,是核心制度落实的监督者[9]。风险监管是风险管理的常态工作,也是护士长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10]。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应高度重视本科室医疗护理行为中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降低高风险因素的发生,以实现“产妇安全”这一最终目的。
实施过程中能够发现,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9张床位,对于一般性产妇尚可满足其护理需求,若7~9名产妇中的急、危、重患超过2人,护士则明显吃力,即便有组长的协助,花费在其他产妇身上的时间及精力明显减少,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因此需要有更多护士充实到临床上,以缓解此类问题。此外,实施医护合作护理分级需要护士将相对较多时间、精力用于了解产妇病情,确定护理分级,调整护理计划等, 只有基于护士充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才能保证医护合作护理分级的有效顺利实施。
[1] 陈亚梅, 施雁. 对我国分级护理制度现状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9): 830.
[2] 刘红艳. 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4, 35(9): 1960.
[3] 侯岩芳, 刁振明. 应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基础护理及分级服务满意度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1): 60.
[4] 杜艳丽, 李亚洁. 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8, 23(8): 79.
[5] 肖美娟, 周凯云.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科分级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医学, 2012, 26(5): 504.
[6] Mi Ki B, Robert C D, David R R. Endocrine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3, 44: 234.
[7] 刘春凤, 孙培芳, 张滨惠, 等. 夫妻共同参与孕期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8): 7.
[8] 李丹丹, 高玲. 护士主观幸福感的质性研究[J].求医问药, 2013, 11(9): 217.
[9] 刘卫红, 王霞. 护士长核心能力与其培训需求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7B): 28.
[10] 李旭英, 李金花, 欧阳取长. 实行扁平层级管理强化科护士长职责提高护理安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