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冬
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浙江海宁 31440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临床糖尿病中非常多见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发病时间越长,其并发症DPN的发病率就越高,逐步发展累及全身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1]。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以麻木、感觉障碍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可出现疼痛,甚至肌肉萎缩,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目前DPN的治疗以严格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方法,另加用营养神经药物。本文应用甲钴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55例DPN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搜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0±14)岁;糖尿病病程11.0~17.0年,平均病程14.8年。治疗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0±15)岁;糖尿病病程10.0~17.0年,平均病程14.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饮食摄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DPN诊断的基本条件[2]:①明确患有糖尿病者;②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证据者;③无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其他原因者。
①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②年龄在25岁以下及75岁以上者;③有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其他原因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
2组均在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健康宣教、维持原降压、调脂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均给予甲钴胺(弥可保片)500 μg,每天3次;呋喃硫胺片50 mg,每天3次。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40 g,赤芍12 g,当归尾10 g,川芎6 g,桃仁10 g,红花6 g),如夜间疼痛者加活血类药蜈蚣5 g,僵蚕10 g;麻木者甚加桂枝6 g,鸡血藤30 g;口干者加沙参12 g,麦冬12 g,花粉15 g,石斛15 g;气虚加太子参15 g,白术15 g;四肢怕冷明显者加熟附子6 g,淫羊藿叶10 g,每日1剂。2组均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均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用ZEP 2500型肌电图仪检测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检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3]如下: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神经系统检查示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肌电图检查明显改善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有所改善,肌电图检查示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示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前2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对照组45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4例,有效率46.7%;治疗组55例中,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有效率76.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治疗后,2组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无明显不良反应。
表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例,%)
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研究[4]认为,其发病与高血糖所致代谢紊乱及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病理改变早期为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随着病程进展,表现为轴突变性和髓鞘纤维消失。中医认为,DPN主要是因气虚血瘀引起,气虚则血行迟缓,脉络滞结。治疗时应选择化瘀通络、益气活血药为主。补阳还五汤首见于王清任《医林改错》,临床多用于卒中后遗症的治疗。本组方中黄芪有益气作用,鸡血藤、地龙、红花、桃仁、赤芍、川芎、丹参有通筋利络、活血化瘀功效。上述诸药并用可谓相得益彰[5]。韩永志[6]证实,丹参中丹参酮有抗血栓及抗凝功效,可加速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液黏度降低,使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变多,血液畅通。黄芪阻止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扩张血管。临床观察[7-8]还发现,化瘀通络和益气活血的治方能有效扩张外周血管。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治疗可以缩短DPN病程,减少患者痛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杨东升,刘兰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9):封3.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87-789.
[3] 刘兰芳.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67-368.
[4] 廖二元.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63-1564.
[5] 夏正芹,戴林,徐左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4):5287-5288.
[6] 韩永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44,32.
[7] 李洁儿,孙景波.高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2):226-227.
[8] 杜翔.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