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伦++++刘冬冰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自2013年以来,网络社区交际中的四字格流行语高频出现,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挖掘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以求探析其形成的规律性和理据性。
关键词: 四字格 网络流行语 成语 缩写造词法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涵义最丰富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自2013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类四字格的网络词汇,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这类词语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网络词汇的构词方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是语言变异,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笔者将对四字格网络词语进行计量统计,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对比古代成语的结构及旧的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模式,探究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
一、四字格词组化网络词语的计量统计及其类型释义
据笔者统计,2013年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四字格词语共有十个,即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男默女泪、说闹觉余、啊痛悟蜡、火钳刘明。本文按其成词方式将其分为两类:句子缩略类和词语缩略类。除“喜大普奔”属词语缩略类以外,其他九个词均属于句子缩略类。
“喜大普奔”,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贺。
句子缩略类词语的意思分别为:“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男默女泪”: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啊痛悟蜡”:啊,多么痛的领悟。后面的“蜡”是因为网友说这句话时,常在最后加个“蜡烛”图标以示“杯具”;“火钳刘明”:“火前留名”的意思,通常在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刚出来时使用,表示看好这部作品会火,而在前排留名。
其他一些词,如“体亏屁思”、“裤脱我看”、“图种熊菊”等,含义粗鄙、低俗,在网络社区中偶有出现,笔者未对其做出详尽式统计。
二、区别于古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词汇形式从外观上看类似古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成语是汉语语言语汇中一类极其重要的单位,语言学界对成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综合各家观点,笔者总结出成语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成语产生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四字格化。
成语以四字格作为典型的格式,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根据的。从成语开始大量形成的先秦时代看,四字格语式已经作为固定的格式为当时的汉语所采用。究其源头,可从《诗经》谈起。《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先秦时代,位列“五经”之首,在其所收的305首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有四字格的诗句。四字格的诗句形式符合汉民族形成既久的重偶轻奇的言语心理,《诗经》以其凝练典雅的语言、齐整的韵律在散文潮汹涌澎湃的春秋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其作为四字格雅言范式的基础。其后,《论语》等著作对四字格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字格成语多从这些经典著作中产生,有的是直接截取原文,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精益求精”等,有的经过剪裁形成四字格成语。剪裁就是从既有的语句中加以取舍,选取四个字。有的裁去个别虚词,有的裁去个别实词,有的裁去较多词语,如“弄璋之喜”、“千仓万箱”、“泣血稽颡”等。还有一部分用追加和更换字眼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追加,就是就既有的不足四个字的词语增添到四个字;更换,就是就既有的四个字更换个别字眼,依然是四个字,如“大腹便便”、“笑里藏刀”、“天壤之别”等。另外,还可用融化、综合和概括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融化,就是把出处不同的典故、词语熔成四字格;综合,就是把同一上下文但是相隔较远的词语揉在一起而成四字格;概括,就是把一个故事概括在四字格的成语里,如“尸位素餐”、“守株胶瑟”、“邯郸学步”等。
(二)成语需要经历一个“成”、“语”的过程。
成语从被创造出来到成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先秦之后造出的成语经过了由未“成”到“成”的过程,近现代新造出的成语同样需经历由造出到被人广为征引的过程。根据相关学者对《论语》中成语的研究,今天出自《论语》的255条成语,绝大多数都是从汉代开始逐渐为人引用,被人看做成语,鲜有在先秦即为人引用的。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成语,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成语,一时兴起的、流行的、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词语不能称其为成语。
(三)成语为书面语体,语义典雅。
与其他词汇单位相比,成语的突出特点是其具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及古雅严谨的语义色彩。一些歇后语或惯用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四字格的特征,但并不能称其为成语。如“等米下锅”、“眼馋肚饱”、“混吃等死”等。这类词语大多具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有些可称为俚语,这些词语无一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不能称之为词汇中的恒定单位。成语的书面性源于其语义的古雅性,成语中古朴、典雅的成分一是由于古人创造该成语时的“文言”成分,二是由于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当时的口语成分在后人心中成了文言的成分。晚近以来产生的成语数量有限,且大多是具有深厚旧学功底的文人大家的刻意仿古行为。
(四)成语是全民语言中的语汇单位。
成语是经历长期历史发展保存下来的词汇珍品,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方言中或个人言语中的词汇单位不属于成语,成语具有汉民族共同语言词汇单位的资格,如北京方言中的“老大不小”、“话到是礼”只能算是方言中的惯用语。endprint
综上所述,分析时下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除具有类成语的四字格形式外,均不符合成语的基本特征。“不明觉厉”类四字格网络流行语是2013年以来新兴的网络词汇,并未经历“成”、“语”的过程,看似书面语体,其语义并无典雅成分,甚至有些词语还带有粗鄙的含义,如“体亏屁思”(这一定是体制问题,最终吃亏的总是屁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脱裤我看”(我都脱裤子了,你让我看这个)等,且此类词汇仅流行于网民之间,不具有全民性,在不接触网络的人看来,这些词让人一头雾水,因此这类词语只能算做网络社区内的一种语言变体,不属于成语。
三、区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的特征
这种以缩略的形式造词的方法并非独创,在旧的网络流行语中就有缩写造词这一方法,但旧的缩写造词法多为“英文字母缩写造词”,作为一种造词方法,虽然不是当今网络语言的新创造,而是一种原有方法的运用,但它利用英文词组首字母缩写的拼合创造新词,如“女朋友”(girl friend),缩写成GF;“男朋友”(boyfriend),缩写成BF;美国ADOBE公司出品的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缩写为PS;“顺便说一句”(by the way),缩写成BTW,等等,这些都是网络交际交流中常用的“英文字母缩写词”。另外,杨小平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第三章中提出“缩略类新词”这一概念,并将缩略类新词分为双音节缩略类新词和三音节以上缩略类新词。如“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缩略,“无知少女”是“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的简称。缩写造词法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网络表达追求高效率,追求彰显个性,这种缩写造词符合网络交际的便捷性、个性化原则。
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新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同样利用缩略形式构词,词语缩略类“喜大普奔”一词的构词法就是借用了“无知少女”这类词的构词法,但“无知少女”这一词条本身可看做定中偏正短语,而“喜大普奔”一词本身不符合语法规范,既不成词又不能算短语,仅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简单拼凑。句子缩略类“人艰不拆”等词本身也不符合语法规范,且许多来源于时下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如“人艰不拆”源自台湾歌手林宥嘉《说谎》中的一句歌词“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啊痛悟蜡”来源于台湾歌手辛晓琪《领悟》中的一句歌词“啊,多么痛的领悟”。有一部分来自某个事件,如“十动然拒”源于“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这封情书的内容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回忆两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怀。他将其装订成册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事件。有的源自某些热映的经典电影,如“不明觉厉”一词百度百科将其源头指向1996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食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史蒂芬·周(周星驰饰)给鹅头(李兆基饰)和双刀火鸡(莫文蔚饰)讲解撒尿牛丸从开分店到上市,鹅头说:“虽然不明白他(指周星驰)在说什么,但听了觉得很有意思。”
四、结语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不是成语,其形成机制亦有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不符合语法规范,亦无规律可言,仅仅是网民们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一种语言游戏,通过这种对传统的反叛传达一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四字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们追求语言韵律美、结构美及刻意仿古的文化心理,这种四字格的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笔者将继续对其保持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小平.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2006.
[4]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5]劲松.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6]吴礼权.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法及其流行传播的理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7]任凤梅.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