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2014-08-21 04:53张廷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差异新课程课堂教学

张廷威

高中地理除了要担当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外,还要适应课程变化和升学任务,因而教学过程面临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钻研有效教学的策略,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些许认识和感受。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科学理念

(一)立足人文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人热衷于研究中西教育现状对比,他们抛开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而去空谈中西教育教学内容、组织、表现等方面的不同,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地理学科是与国情、乡情等人文环境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因而组织有效教学,一定要从人文实际出发。

(二)强调教学效益

很多教师把应试教育时期的“紧箍咒”极端地发展成“大撒把”。课改初期,曾经看到过一则被舆论广泛拍手称快的报道:物理老师只拿一个弹簧秤进课堂。抛开物理课,我对于舆论的反应的确感觉一丝隐忧:大家太关注形式了!与过程和形式相比,教学效益更重要。

(三)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千万不能低估地理的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

(四)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首先,信息时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次,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理解与尊重。因此,要改变过去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从其自身发展来看,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人文属性,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必将一直持续下去。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加工能力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不能再照本宣科,而应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学会加工,适当选择、增删教学案例和习题,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使地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接受。

(三)反思能力

反思包括课堂教学反思、阶段教学反思、教学活动反思、实验反思、测试反思等。其中课堂教学反思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至少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反思:一是目标是否明确;二是内容是否适度;三是教法是否有效。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关注生活,走近现实

学习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将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向自然和社会,使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地理,这样地理教学呈现出来的便是立体式、运动式的地理面貌和情感体验过程的鲜活内容。例如在复习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时,我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自然地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视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以及个体成长各阶段的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方面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全面互动,情感交流

一位好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课堂互动具体可以表现在主体多元化、活动全程化、方式多样化等方面。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正直、公平、真诚和热情。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第一、二章难度偏大,很容易在起跑线上给学生当头一棒,使许多学生很早就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并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其主动学习,走出瓶颈。

有效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不断渗透新知识,同时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差异新课程课堂教学
相似与差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