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课堂训练路径探析

2014-08-21 08:30庄凤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易错袁隆平变式

庄凤彩

材料解析题的课堂训练已经成为初三历史总复习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其“减负增效”?以下是笔者以2013年泉州市中考历史第24题为例所进行的探析。

一、试题呈现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数据(见图9)。(图略)

(2)据图9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新浪网

(3)“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4分)

二、训练路径

一是方法指导。第一,读材料:先读设问,明确题目要求,再读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第二,想关联:思考设问、材料、教材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组答案:组织答案,规范作答,注意语言表述简洁化,答案要点条理化。

二是限时答题。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答题方法自主阅读题目、材料,完成作答,限时8分钟。

三是检查反馈。教师当堂检查学生答题情况,针对学生易错点指导解题。

例1:易错点指导策略

设问(1)易错点:没有按题目要求作答,“阶段”数字答错;“主要特点”直接答教材内容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或答成初级社的主要特点“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指导策略:①帮学生分析答错原因。不注意审题,不明确题目设问要求,不懂得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②教学生审题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抓住“据材料一指出”“几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主要特点” 三个设问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直接从材料一提取相关答案。

设问(2)易错点:不懂读图,“变化”答成增加,缺乏分析能力,“最主要原因”不懂得答或只答其中一方面。指导策略:①帮学生分析答错原因。比如缺乏读图能力;缺乏将设问与教材内容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根据设问教学生读曲线图的方法。由时间范围看产量变化;由“1957—1961年粮食产量逐年减少”联系课本本时间段的相关知识,找出原因,再根据题目要求缩小范围,锁定“最主要原因”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设问(3)易错点:“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不懂答;答案顺序对调;答案不够精练。指导策略:①帮学生分析答错原因。不注意审题;缺乏分析归纳能力。②引导学生注意提问顺序,先邓小平后袁隆平;再引导学生分别列举邓小平、袁隆平对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贡献即实行改革开放和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最后引导学生对具体贡献加以提炼,归纳出关键因素即依靠政策,依靠科技,点明本小题采用分层得分的评价方法。

四是变式训练。

例2:设问变式及意图

(1)设问(1)变式:据材料一指出,中央的哪份文件为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化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意图是同一材料采用不同设问方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巩固解题指导成果。

(2)设问(2)变式:据图9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原因。其意图是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问(3)变式: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邓小平和袁隆平的共同点。其意图是通过改变设问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比较、归纳能力及解题适应能力。

三、相关启示

一个是明确标准,精选题目——把好“选材关”。题目选取质量直接关系到训练效果,为把好题目的“选材关”,在选题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题目命制符合中考命题原则;题目能力考查综合性、层次性强;题目选材丰富,便于拓展训练;题目命制代表中考最新发展方向。另一个是方法点拨,练评结合——注重时效。对于材料解析题的课堂训练,一定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当堂训练,发挥学生的练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机会“书面表达”;重视讲练评结合,拓展变式训练,力争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易错袁隆平变式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数列学习中的易错点
直击数列的三个易错点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袁隆平戒烟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