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俊
在小学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会积极组织学生探讨一些课前教师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上学生临时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何给予圆满解决?笔者在小学一线岗位上,经过实践探讨得出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给予分层阐述。
一、小学教学中对问题解决中存在不足的分析
1.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生活的有效关联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2.教师在教法上过于单一
在教育教学唯分数论的境况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仅以知识为本进行教学,在教法上简单陈旧。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有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积极将解决的问题生活化
所谓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合理地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通常,采用这种方式对新知进行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将问题与小学生的生活有机关联起来。比如在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时候,教师出示问题:“将一个宽32分米,长72分米的长方形地面铺上正方形的瓷砖,问正方形的瓷砖边长最大应该是多少分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将最大公因数知识有机地与生活中铺瓷砖的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活曾经的生活体验,进而更好地学习。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学科因为比语文学科要抽象一些,学生相对来说对数学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学习自信心也不是很强。鉴于此,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要求学生测量课桌面周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体会周长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学习。
3.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问题的信息
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完成,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毕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信息就蕴含在问题之中,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也就是从已知的信息推到需要的条件。在这一信息梳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给予解决。
4.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解答
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这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第一,学生主动探究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独立尝试,比如画线段图。第二,学生交流阶段,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优化。在这一阶段里,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让学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出来。经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每一种方法的突破点,以及每一种方法的关键思路在什么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第三,学生确立方法,进行对问题的解答。经过以上的交流,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教师就要督促学生进行独立解答,列好算式,并算出结果。第四,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做完题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以促进反思。比如教学求平均数,学生的问题已经解决,就可以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自己要这样想?这样想的目的是什么?在求平均数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求出这些数的总和?如果不求出总数,应该又是怎样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对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不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给予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一是积极将解决的问题生活化;二是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三是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问题的信息;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下来,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