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除农民形象和女性形象外,赛珍珠还塑造了一系列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滋养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男性形象,《大地三部曲》中的王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试从王源形象出发,深入探究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
关键词:赛珍珠 王源 形象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她相对真实客观地书写了中国,塑造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一定意义上纠正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较早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
除农民形象和女性形象外,赛珍珠还塑造了一系列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滋养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男性形象,这类形象在以往的西方文学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大地三部曲》中的王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王源是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第三部《分家》的主角。作为军阀王虎的儿子,王源从小就被父亲寄予厚望,王虎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真正的勇士。他很小就被父亲带在身边,在父亲的军营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王虎不仅亲自教导王源,还为他请来专业教员进行训练。尽管安静寡言的王源一声不吭,“该尽的责任他都会尽到,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1],但实际上他憎恶这一切。他喜爱读书,向往牛背上牧童的生活,热爱祖父田地中的土屋,喜欢在安静的田里看果树开花,和农夫谈怎样种田。他的理想是去学习种田或跟种田有关的事儿,成为一个有知识的种田人,让土地上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15岁时,王源被父亲送到南方的军校学习,在那里他加入了革命军,因不想成为父亲的敌人,在反复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当逃兵,他选择了父亲,父亲却对他深感失望。这时的王源严肃、沉默,常常郁郁寡欢,情绪上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压抑感。表面上文静、温顺的王源,其实有着顽强的执拗劲儿,19岁时,接受过革命教育的王源不再甘于身心受到父亲无处不在的以爱为名义的束缚,他逃婚离家来到父亲另一个妻子生活的海滨城市。在这里,他去专为青年人开办的学校学习,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他对“时髦”的西式生活不感兴趣,对他来说,学习是最愉快的娱乐。“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历史、外国小说和诗歌,以及兽类肌肉研究等课程。他最喜欢研究植物的叶子、种子和根的内部构造,了解雨水和阳光如何对土壤产生影响,学习各种不同的作物该什么时候下种,怎样挑选种子以及怎样增加收成。”[2]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春季班,除学习课程外,还分到了一块试验田,他和邻近的农民一起劳动,互相学习,日子过得很充实。一位参加革命的女同学喜欢上了王源,在爱遭到拒绝后把他推进了政治漩涡。为了避难,王源远渡重洋,来到了遥远的美国。在美国生活的6年,王源对祖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文化差异,拒绝了美国姑娘玛丽对他的爱意,专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怀揣着兴国理想,他读书用功,行为谨慎,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祖国,他觉得应比别人学得更好。
学成回国后,他努力实践农业现代化理想。他带领青年学生将金黄色的外国良种播种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小说结尾,王虎离开了人世,王源与心爱的姑娘梅琳一起勇敢地承担起开拓未来的重任。
王源是赛珍珠精心设计的人物,他如同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幼苗,又嫁接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枝条,最终成长为吸取了二者精华的健康大树,播撒下传承西方先进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种子,使中国大地焕发生机。
王源身上体现着赛珍珠中西文化互相尊重、和合共荣的文化理想。
赛珍珠多年生活在中国普通民众中间,因此,她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习俗要宽容得多。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生活习惯历来被西方人垢病,但赛珍珠自有她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择偶不以两情相悦、而是以父母之命为标准等观念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但差异不代表优劣,这些是由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多种因素造成的,是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美国因有其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价值选择,所以生活习俗也会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不代表着美国的就一定是优越的。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别,二者分属于不同的世界,自有其特点,因此要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尊重差别。她同时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由此认识到异质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可能性,认识到二者的冲突是可调和的。因此她反对暴力,反对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反对一种文化传统割裂和颠覆另一种文化传统,提倡中西文化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和合共荣。
因此,她笔下的王源身上既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如:他不满父亲的行为,却以父子之道接受父亲的安排;他有心站在劳苦大众一面,却不能背离孝道,无法背叛父亲;他有文化,接受过新式教育,却没有让自己的灵魂飘浮起来,而是深深地扎根于脚下坚实的土地;他讲仁义,对父亲滥杀无辜极端厌恶;他守诚信,承担下父亲的债务,靠辛勤劳动来偿还。与一同出洋留学的堂兄大为不同。他吸取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风流倜傥的王盛学到的只是西方表面的时髦,带回的是西式的生活方式,而王源在远距离地回望祖国、与美国进行对比后,他更清楚地看到了祖国的形势,他更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理想,他带回来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王源回归了土地,却不像他的祖父一样是为了占有土地,他要做的是推动中国农业改革,唤醒农民走上科技兴农之路。
王源身上体现着赛珍珠对中国现代化出路的思考。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期间,正值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她和中国人民一道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一起目睹了中国大地军阀混战的风雨飘摇。此时的中国,封建秩序被打破,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断地在孕育他的传统与启蒙他的西方之间彷徨,在守旧与求新间挣扎。虽然赛珍珠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但她对中国社会的构想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在当时的赛珍珠看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调和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新文化的关系,对社会逐步改良。在她的内心中,她希望中国像美国一样,由温和的资产阶级对社会进行改良,最终消除各种社会问题。”[3]在赛珍珠的潜意识中,把有志青年送到美国去,让他学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民主自由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并将这些与他思想意识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涤尽中国现存的污垢,建立一个全新的、有活力的中国。赛珍珠将带领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任放在了有留学美国背景、融中美文化之长、立志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身上,她将自己的思考和社会理想寄托在这些青年身上。endprint
赛珍珠不是一个政治家,但她像同时代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一样,对现代中国走向何处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她以一个文人的担当和胸怀通过文字表达着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怀揣着科学救国、救世理想的王源正是赛珍珠这一社会理想的产物。他在与美国文化相遇后,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终于将两种文化的优秀之处融合起来。他吸收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西式的个人选择面对自己及国家的前途。他选择了回归大地这一生命的根本,他与土地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联系,他带着他的学生,一支新型的革命队伍,将代表着西方先进力量的种子埋入广阔的中国大地,企望以传统耕种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农业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古老中国转向现代中国过程中生存于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现代中国青年一代的代表,王源没有继承军阀父亲的梦想,而是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这正体现了赛珍珠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梦想和探索。
王源身上还寄托着赛珍珠的和平梦想。王源虽然生长于军营,从小受到尚武的父亲的教育,但他对战争极端厌恶,甚至痛恨自己是一个军阀的儿子。他不忍目睹马匹踏倒的庄稼,难以忘怀老农的无望和恐惧,难以直视横陈的尸体,他想逃离他所知道的一切斗争。赛珍珠生活的年代世界动荡,两次世界大战相继发生。她八岁时发生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让她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恐惧成为她人生中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为她埋下了厌恶战争、反对暴力的种子。王源最后选择以宽恕、和解来代替对抗,这是与赛珍珠的和平梦想相吻和的。
在赛珍珠笔下,王源秉传孝爱至诚,倡导农业科技,兼具东方美德与西方智慧,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中国青年。这一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具有独创意义的,既是赛珍珠生活经历的写照,也是她文化理想、社会理想的折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潮流汹涌而来,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置身其中的世界由敌对发展为理解。当今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多种声音并存,对话与交流成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手段。如何与不同文化人群相处、如何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赛珍珠笔下中西合璧的王源形象的深入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注释:
[1][2][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5页,第522页。
[3]郝志刚:《赛珍珠传》,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1]杜林.论赛珍珠笔下的王虎——赛珍珠小说男性形象系列分析之一[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2]赛珍珠,尚营林等译.我的中国世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3]郝志刚.赛珍珠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彼得·康,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刘晓巍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