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普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结合《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课,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有效教学;生物;实验课
随着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现状是生物普遍集中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而在生物实验课中使用相对较少。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实验课时,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无法自行分析发现失败原因。而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了老师的像课堂中步步引导变得手足无措,最后无法完成。如何针对这些学生的学情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实验活动课和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的班级教学活动相比,有着以下一些特点:在实验课上学生的活动多,大部分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操作,更加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出更
高的要求,但学生平时训练极少,渴望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需要更有效,既不能把所有的操作过程都演示讲解一遍,大幅挤占学生实验操作时间,也不能笼统的指导,如学生不能模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笔者实践在生物实验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
使用。
一、在教师指导过程中的使用
在做学生分组实验之前,邀请几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学生的操作步骤进行录像,如果首次操作不正确也保存,并再录一次正确的操作。在实验课指导实验步骤时,将预先录制的学生操作投影出来,一起分析录像中操作的关键点或错误点。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活动中,如含酶滤纸圆片的晾干需要技巧,圆片比较小,教师一次演示无法让全体学生都了解,而多次演示浪费时间,通过投影录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定格聚焦功能,学生自然很快理解了这一技巧。又如,将含酶的缓冲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时,为了符合单一变量原则,需要多组实验同时进行混合。笔者在之前的一个班级中采用现场演示,单人操作演示时一次只能混合一组,虽强调学生操作时要同时进行,但结果还是有较多学生没有正确操作,而借助教育技术,将在放在桌面同时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注意要点:邀请的学生进行预实验时因选择中等能力水平的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能暴露一般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预实验时,学生正确或错误的操作都要录制,正确的操作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操作可以起警示作用,通过分析,避免出现相同错误;录制的实验过程需要加工,复杂操作要进行分步讲解,精细操作要特写展示,有技巧性的操作要讲解清楚,其他操作可以不讲或者一带而过,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实验操作。
二、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引导其回顾实验操作步骤时,却不能很准确地描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对实验过程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记录过程的习惯,最多是简单记录实验结果,这给后续实验结果的分析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每组实验操作进行录像,在结果分析时就有了证据,能切实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活动中,其中有一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设的不一致,与学生一起分析过程,发现加的试剂是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正确的,仪器连接也是正确的,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通过观察该组操作步骤发现,是出现在混合两种溶液时出错,他们在混合时将含酶滤纸片的缓冲液混合到过氧化氢溶液中,正确的应该是将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到含酶滤纸片的缓冲液中,错误操作造成反应体系中酶数量不足,成了限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反应速率受到干扰,实验结果异常。
实验不成功可以重新做吗?由于教学计划和实验材料准备的原因,再花一节课几乎不可能实现,而在课外时间进行也有不少困难,在这种几乎“一次性”实验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对学生错误操作过程的录制,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只能分析出可能的原因,而不能确定,这会造成学生疑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可能在下次类似的实验中会犯相同的错误,没有有效积累实验操作经验,不能不说是遗憾。
三、在记录学生分组实验结果的使用
实验结果的记录通常以表格或者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但有时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例,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同时记录三个实验组在反应30秒、1分钟时气体的产生量,这对于两人一组来说,意味着其中一位学生要计时,另一位学生要同时精确读出变化中的三个数据,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由于只要某个时间点的状态,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反应30秒、1分钟
时仪器上刻度进行拍照达到目的。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验中得到解释和验证,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切实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
效性。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第一高级中学)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