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投影、视频展台、电子白板已经进入了课堂。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任。而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大功能为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服务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进行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研究,這些研究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目前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和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而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大功能为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服务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能通过模拟或虚拟真实情境,为学习者掌握技能、建构知识、发展社会关系创设、优化环境,这与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可以形成互补。多媒体与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多元表征、并行处理以及构建视觉丰富的、动态的、立体的、非线性的知识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的具体案例
下面就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提出具体案例。案例为高一物理新授课“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创设真实物理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学生观看十米跳台跳水、蹦极运动录像,作为情境创设工具;动手演示小铁球、水滴下落,创设了真实物体下落的情境;提出“物体的下落运动有什么规律吗”的问题,信息技术工具作为情境创设工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求知欲。
第二阶段为学生猜想与假设,从对慢速播放的录像和动手实验的观察来判断,这些物体的下落运动都是加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的变化会不会是均匀的呢?学生通过分析现象,猜想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均匀增加,做出假设和预测。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情境探究工具对物体下落的过程进行了展现。
第三阶段为学生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DISlab数字实验系统),运用Inspiration制订探究的思路,设计小盒下落运动的实验。学生大致的设计思路为“这些物体的下落运动有什么规律吗?”进行猜想,猜想“它们下落速度的变化会不会是均匀的呢?”进行“它们下落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的假设,预测“它们下落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设计实验时需要测出物体下落过程中不同位置的速度和相应的时间。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管理工具,对探究小球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提供思路,对实验过程进行导航。
第四阶段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运用DISIab数字实验系统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完成速度和相应时间的测定,进而完成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探究工具,准确可靠高效地采集了小铁球和小盒子下落过程的数据。
第五阶段为分析与论证,运用DISIab数字实验系统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象描述等,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对小铁球和小盒子下落过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实时高效的处理。
第六阶段为评估阶段,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与其他物体的下落进行比较,是否符合同样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通过牛顿管的实验验证了猜想和假设,羽毛和树叶在生活环境中不能匀加速下落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缘故。反之,在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时,羽毛和树叶就会从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下落。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第七阶段为交流阶段,用实物投影仪、PPT展示探究结果实时交流,与同伴、教师等交流,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总结学习结果及相关知识,写出实验探究报告,用E-mail、QQ等与同伴、教师等进行课外交流。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展示了对物体下落运动规律的探究结果,作为交流协作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拓展了探究活动的时空。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的特点
这一案例的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实景探究的过程有四个方面显著的特点:
(1)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2)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3)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可以实现实验与数据处理的同步进行。(4)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更能有效参与物理教学,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有助于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学生能更灵活加以应用,对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更有帮助,在交流合作中增进感情,锻炼能力,在合作性的互助学习中,学生间存在正向的互动激励,一个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到探究,由内显到外显,所有学生的改变也使班级的班风和学风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2:32-33.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