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波+杨+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提起作文,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讲授写作文的技法,而是在平时讲授范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感受作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加以借鉴、模仿,写出自己的文章,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
一、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作者是围绕课题中“战”来展开叙述的,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么“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么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课文的关键词。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题目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作为题目,有的是写一个人的一生,如《爱迪生》《李时珍》;有的是写一个人的几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题目,如《课间十分钟》。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在经常性的解题和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的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减少了。
二、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能组一个很好的词,能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文中在描写朝鲜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时,用了许多反问句,通过这些反问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再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的秋天犹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更确切。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句子变成自己的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思路和写作顺序。文章思路不清或者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但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如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只要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总之,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