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芦苇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者留下了甜蜜的回忆。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播放芦苇视频)。
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真和美好。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在读课文之前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第8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二、细读感悟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虽然作者远在北国工作,但是他常常想念南方的故乡。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4——7自然段,看看故乡的哪些景物给“我”留下了梦幻般缤纷的记忆?
师: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师:谁愿意来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我感觉到把芦苇比作碧玉,又像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师:谢谢你体会得这么好,对于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师:还有感受深的句子吗?
生2:使我感受深的句子是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我感受出了芦苇的“多”。
师:你能抓住词语来理解真不错。
师: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真让人向往,带着刚才的感受我们来齐读这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三、合作研讨,自主交流
师:同学们,芦苇美景让我们陶醉,可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芦苇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请同学们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书上概括出小标题,动笔画出体现快乐的句子。
师:大声告诉老师讲了几件趣事。
师:谁来汇报第一件趣事,一个人说趣事,另一个说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
生1:第一件趣事是“吹芦叶哨。”
师:板书(吹芦叶哨)。
生2: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是“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师:指名汇报第二件趣事。
生:折芦苇叶船。
生:汇报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是“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师: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
生:抓纺织娘。
师: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视频)
师: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找一找,谁愿意读一读。
生: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
师:同学们,这么可爱的小东西,你看了也想怎么样?
生:齐说“抓”。
师:伴着纺织娘的歌声作者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这三件趣事的末尾作者都用了省略号,现在老师想把它换成句号,你看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趣事还有很多很多。
师:省略号可以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童年带给我们的快乐。
四、体验情感,升华主题
师:对童年的欢乐做了一系列回忆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出示课件)
生:接读(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当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
生接读: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童年欢乐。
师:这记忆来自于芦苇的美景,来自于芦苇丛中发生的趣事,更来自于芦苇带给大家的快乐和难忘,所以作者才深情地想起故乡——(出示课件)
生接读: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
师:童年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珍贵、最为纯洁、最为难忘的记忆。对于作者来说,这些记忆都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所以作者发出感慨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五、小结
课文先写物,再忆趣,最后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之情。课文中恰当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爱芦苇、爱故乡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