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津
6300多公里长的古老长江,将不再只是河流与地理的概念。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
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并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盘谋划良久的战略新棋局悄然展开。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6300多公里长的古老长江,将不再只是河流与地理的概念。如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已经开始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更密切的合作,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现代化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推动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分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
重构经济支撑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显示,大江大河流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对所在国家、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着决定性影响。20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振兴,推动了美国的强势崛起,而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长期繁荣。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流域的人口、淡水资源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国1/3。2013年,沿江九省二市GDP总量约占全国的45.6%;中国城市GDP最新排名中,沿江九省二市在前50强中占据20个席位,其中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分别位居第一、第七、第九和第十三位。
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这项决策将史无前例地把中国东、中、西部连贯打通。“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向内陆地区推进建设经济带的重要一步,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
“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14年一季度GDP数据也印证了侯永志的观点。与全国一季度7.4%的增速相比,长江经济带共9个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全国水平。他告诉记者,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加强城际间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长江经济带和别的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还可以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形成开放新局面。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孔伟明认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辐射南北,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8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子长江龙头城市上海,长江流域的改革开放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从产业定位来看,上中下游各具特色,转型升级的方向也不太一样。长三角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改革开放较早,应该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的集聚地;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装备制造基础,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而且区位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物流成本低,应将其打造成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应依托资源加快科学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上海:交通先行
7月1日早晨6时36分,首趟上海至成都D2206次列车在上海虹桥站正点始发,为此,长江经济带新添了一条快速运输通道。上海至成都全程运行时间14小时58分,比原来最快的列车压缩近5小时,大大拉近了长三角与华中、西南地区的距离。
沪汉蓉高铁开通,打通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经络”。这也成为响应李克强总理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
长江流域是我国区域梯次发展最为明显的地区,自东向西汇集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腾笼换鸟”,不断扩大优势产业的辐射能力,是长江流域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
上海市社科院部门经济所所长、研究员杨建文表示,以流域为纽带,以沿海为带动,以腹地为重点,东西联动,梯度推进,共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是打造中国经济“第二春”的重要战略选择。
交通作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一旦打通,沿长江经济带各地方利益在某些方面可能会重新洗牌。
武汉:工业突围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披露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面对这一战略,湖北武汉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武汉要怎么做?
在国内大中城市争相发展现代服务业之际,武汉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进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时,工业倍增被列在五大计划之首——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5年工业投资累计超过8000亿元。2012年,武汉市上述目标又被调高,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
“城市经济实力最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看来,工业是武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产业,才有城市发展”。他直言,只有实体经济起飞了,金融、酒店、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才可能发展。从国内城市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工业一定强,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首先都是靠工业崛起,无一例外。武汉要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endprint
近两年来,一大批单体投资超50亿元的大型项目相继落户武汉。2012年6月,由上海通用汽车投资70亿元兴建的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厂,在武汉市江夏金口破土动工,并计划在2014年11月量产。半年之后,15家上海通用汽车的核心供应商集中签约落户武汉市江夏区,成为首批入驻合作企业,投资总额达37亿元。据估算,上海通用武汉项目整车及零部件年产值将超2000亿元。当年10月,联想则对外宣布计划5年内在汉投资50亿元,主产手机和平板电脑。按照联想的规划,武汉基地2014年计划生产3000万部手机,实现产值300亿元;预计3~5年内年产能1亿部、年产值逾1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移动互联产业基地。
武汉“工业倍增计划”实施3年来,仅2011年和2012年两年时间,武汉市工业投资就达2903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武汉工业投资总和;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元,达10394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辜胜阻看来,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武汉还有一个先天优势——水资源。
2014年5月4日,武汉市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区建设规划及近期实施计划》(下称《计划》),计划到2025年,将武汉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现在的百万标箱提升至千万标箱,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以上,将武汉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
按照《计划》,在未来6年内,武汉市将投入951亿元,实施50个拓展航运枢纽能力项目,包括武汉船舶交易服务中心、华中汽车产业物流园、华中钢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以此着力夯实航运中心的辐射功能、服务功能、交易功能、信息功能,进一步做实中西部地区外贸货物的“出海口”。 武汉航运如此大规模投入,在湖北省近年来极为少见。
目前,武汉港口基础设施综合规模良好,集装箱核心港区优势明显,货轮经长江可直达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地,航线延伸和辐射区域居长江中上游首位。湖北高等级航道突破1700公里,环绕江汉平原的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已经建成。去年,湖北完成水陆货运量2.44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6亿吨,货物周转量1791亿吨公里,集装箱吞吐量107万标箱,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6%、50%、40%、39%,特别是开通了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航线、武汉至泸汉台集装箱快班航线、三峡库区滚装运输等精品航线,助推了长江物流大通道建设。
专家表示,武汉可以依托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大格局中脱颖而出。
重庆:谋定西部
重庆这些年来,一直想做长江经济带的文章。
早在2005年,在重庆时任市委书记的推动下,重庆市就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结合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与长江沿线地区的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写入重庆市未来5年发展规划中。同年11月,在交通部推动下,重庆与上海及沿江7省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该协议确定了以“‘龙头上海与‘龙尾重庆合力担当起构筑长江经济带首尾呼应、联动发展的战略格局”。
此次李克强总理考察之后,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扮演的角色才基本定调为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部中心。
重庆能够占据主要角色,依托于其特殊的节点优势。长江经济带的提法,与重庆现在具有的优势极为吻合。
重庆具有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带的宏伟战略。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头连长江经济带,一头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充分发挥好重庆在两大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和支点作用,对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重庆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是打通通往东盟进入印度洋南向国际大通道的起点。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航运中心,重庆在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集装箱年通过能力300万标箱,去年周边地区经由重庆港口转口的集装箱占比达50%。重庆大力发展铁水、公水联运,铁路形成了“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高速公路建成“二环八射”骨架。此外,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40条,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近3年货运年均增长17%。
重庆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成为直辖以来,GDP年均增速12.1%,居全国前列;2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深入实施“6+1”支柱产业规划,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均成为千亿级产业,多业支撑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智能终端为主的整机加零部件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70%。成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4%。
“渝新欧”的先行先试作用。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建设,期望通过这一大通道建设,彻底改变深处内陆的重庆交通条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比海运时间短、比空运成本低的优势十分明显,已成功运行3年,实现常态化运行,目前每周开行3班,货运总量累计超过8000标箱,实现了长江流域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物流快速畅达,“珠三角”及中国香港到欧洲的部分货物也通过“渝新欧”运输。
重庆已经与沿途6个国家签订并开始运行“定起点、定终点、定路径、定价格、定时间”的“五定班列”。基于“五定班列”的开通,国际上已经确认重庆是唯一起点;2013年12月,国家口岸办批准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为铁路口岸临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铁路口岸。所以,从铁路通道来讲,重庆已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罗仲伟表示:“重庆建设的内河港口,以及连接欧洲和中亚的渝新欧铁路,让重庆已经在这一轮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战略位置。”在他看来,随着内陆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内陆地区完全有资格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突围。
(本章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日报》、《长江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社、中国政府网)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