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淳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而要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其核心就在于任务的设计。本文针对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考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7.203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否顺利实施,其关键取决于“任务”的设计。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任务”应当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这样的任务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一、任务设计的目标性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是任务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任务的设计也要由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样也是以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衡量的。因此,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后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过程和方法。为了实现这样的总体目标,就要求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之后,还应该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并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分,设计成易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子任务,通过完成这样一系列的子任务,从而逐步实现若干个子目标,最终达到实现总的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任务设计的层次性
知识有难有易,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层次的形式进行突出。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应该是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推进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一级一级地去掌握知识。一个大任务是由若干子任务组成的,子任务之间要有层次性,子任务的顺序安排要依据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的原则进行设置,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任务的设计以及任务的细分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大任务”,也就是整个课程的任务是什么,然后设置模块任务,也就是“中任务”,另外还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若干“小任务”。这些任务的设置要符合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小任务要围绕中任务进行设置,中任务又要围绕大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小、中、大任务的设置要有连贯性、系统性。只有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突出这样的层次性,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三、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任务明确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或讨论或自学或探索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自导自演。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后,就需要尽快地将任务交给学生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操作。尤其是在设计可扩展性任务时要注意这一点。
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的目的,只有任务明确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有方向可循;二是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避免任务设计的难度过大,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完成,进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此外要避免把任务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操作,实践证明,一个过于具体的任务,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力,任务完成之后也无从拓展,只能停留在掌握技能本身,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任务设计的可考核性
设计的任务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要做到及时跟踪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进行记录,为下一次课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这就要求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考核性。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2]徐继明. 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法的任务设计探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程国东.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置问题.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