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追求高效课堂

2014-08-18 02:30胡晓燕
考试周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生活化

胡晓燕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作者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教学 生活化 高效课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来自于生活,记载于书本”。这一教学思想跟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而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以生活经验和实物为支撑,与生活紧密联系。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入生活激兴趣,追求高效课堂。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内容如果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的教学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这一生活化的内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出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情境,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融入生活易理解,追求高效课堂。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抓住教材重点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活经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1.教学情境生活化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认识1—5》教学中,创设了《教师节快乐》的情境,主题图色彩丰富、富有童趣,很快吸引了学生。接着让每个学生在观察图中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够很快说出用“1”表示的物体:1个手风琴,用“2”表示的物体:2个花盆,用“3”表示的物体:3个小女孩……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抽象出“1”、“2”、“3”这些数。认识了这些数后,就可以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这些数?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电梯上见过“1”、在钟上见过“2”、我的尺上有“3”……这样,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了数的含义,数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2.教学手段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但也要因地制宜,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4个学生为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紧张地计算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回顾客的钱数。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了真实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从而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学法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12+8×3”时,对于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的运算顺序,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买卖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3本标价8元的图书,询问这两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学生列式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和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意见趋于一致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清楚计算这两种物品的总价,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是多少元,然后算它们的总和。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境和计算总价的方法,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从接受者向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角色转换,将有效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联系生活促发展,追求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由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

儿童节快到了,妈妈带你去商店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出的钱在50元以内,你准备挑选什么?

回家后,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交给爸爸妈妈,看看设计是否合理,好吗?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而且能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斌著.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endprint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作者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教学 生活化 高效课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来自于生活,记载于书本”。这一教学思想跟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而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以生活经验和实物为支撑,与生活紧密联系。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入生活激兴趣,追求高效课堂。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内容如果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的教学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这一生活化的内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出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情境,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融入生活易理解,追求高效课堂。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抓住教材重点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活经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1.教学情境生活化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认识1—5》教学中,创设了《教师节快乐》的情境,主题图色彩丰富、富有童趣,很快吸引了学生。接着让每个学生在观察图中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够很快说出用“1”表示的物体:1个手风琴,用“2”表示的物体:2个花盆,用“3”表示的物体:3个小女孩……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抽象出“1”、“2”、“3”这些数。认识了这些数后,就可以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这些数?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电梯上见过“1”、在钟上见过“2”、我的尺上有“3”……这样,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了数的含义,数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2.教学手段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但也要因地制宜,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4个学生为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紧张地计算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回顾客的钱数。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了真实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从而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学法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12+8×3”时,对于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的运算顺序,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买卖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3本标价8元的图书,询问这两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学生列式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和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意见趋于一致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清楚计算这两种物品的总价,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是多少元,然后算它们的总和。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境和计算总价的方法,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从接受者向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角色转换,将有效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联系生活促发展,追求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由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

儿童节快到了,妈妈带你去商店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出的钱在50元以内,你准备挑选什么?

回家后,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交给爸爸妈妈,看看设计是否合理,好吗?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而且能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斌著.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endprint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作者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教学 生活化 高效课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来自于生活,记载于书本”。这一教学思想跟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而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以生活经验和实物为支撑,与生活紧密联系。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入生活激兴趣,追求高效课堂。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内容如果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的教学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这一生活化的内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出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情境,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融入生活易理解,追求高效课堂。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抓住教材重点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活经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1.教学情境生活化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认识1—5》教学中,创设了《教师节快乐》的情境,主题图色彩丰富、富有童趣,很快吸引了学生。接着让每个学生在观察图中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够很快说出用“1”表示的物体:1个手风琴,用“2”表示的物体:2个花盆,用“3”表示的物体:3个小女孩……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抽象出“1”、“2”、“3”这些数。认识了这些数后,就可以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这些数?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电梯上见过“1”、在钟上见过“2”、我的尺上有“3”……这样,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了数的含义,数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2.教学手段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但也要因地制宜,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4个学生为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紧张地计算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回顾客的钱数。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了真实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从而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学法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12+8×3”时,对于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的运算顺序,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买卖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3本标价8元的图书,询问这两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学生列式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和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意见趋于一致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清楚计算这两种物品的总价,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是多少元,然后算它们的总和。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境和计算总价的方法,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从接受者向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角色转换,将有效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联系生活促发展,追求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由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

儿童节快到了,妈妈带你去商店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出的钱在50元以内,你准备挑选什么?

回家后,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交给爸爸妈妈,看看设计是否合理,好吗?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而且能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斌著.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