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流行

2014-08-18 23:15朱潇潇
考试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朱潇潇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环境下,汉语中出现了引人关注的“零翻译”现象。“零翻译”是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本文从这一现象着手,分析“零翻译”的类别,并从文化的发展、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及媒体引导等方面,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零翻译 翻译策略 流行词汇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发展日新月异,汉语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的外语词(英文字母占大多数)出现在中文文本中。如Wifi,ipad,iphone,PM2.5等英文词不仅充斥在人们交流中,而且出现在报纸广播,以及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2014年4月25日发表文章,对“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进行了解码。文中指出,大量外语词不经转换直接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言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该文更提出,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音,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

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热烈讨论。4月26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继续刊登文章《留住我们语言的根》,文中指出汉语言需要吸收外来语言的精华,问题是不能用得太多,更需防止直接搞“拿来主义”,否则会造成语言的失范和失衡。反之,浙江日报在4月30日直指对汉语危机嗤之以鼻。该文认为语言存亡具有长期性,语言活力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本身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对于“零翻译”现象,人们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和争议。汉语的纯洁性是否由方块字体现?是语言的实用性更重要,还是纯洁性更重要?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何谓“零翻译”

“零翻译”这一概念是杜争鸣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他把这个术语(zero translation)定义为不译,指出: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因此音译词就是不译。邱懋如在2001年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提出引进“零翻译”的概念,还采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英文术语,并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原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原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原文的词语。邱懋如认为零翻译包括三类,即省译、音译和移译。

省译就是用来处理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从而使目的文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同时,省译可以用于语言的任何层面。省译是翻译中最常使用的技巧之一。在英译汉过程中,代词、冠词、介词,连接词、动词,以及一些句型结构会被省略,我们称为省译。例如:Liquids have no definite shape,yet they have a definite volume.译文为: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音译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中的词语,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自从翻译活动出现以来,音译多数情况下被用于处理借词。音译作为翻译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零翻译”。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各种商标名“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耐克”等都属于这一类。英语里也不乏这样的汉语的音译,如“fengshui(风水)”、“mahjong(麻将)”、“kongfu(功夫)”、“dama(大妈)”都已经被西方社会广泛接受。

移译,作为一种翻译过程,也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常用之法。移译即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植入目的语之中,如CBD,VIP,CEO等诸如此类即属于移译。

由此可见,汉语里出现的“诺基亚”和“iphone”都属于“零翻译”,只是前者属于音译,后者属于移译。

三、“零翻译”现象的现状及原因

“零翻译”在汉语中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地球村的文化交融到达高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强势的一方。比如近些年美剧的流行,就是美国文化向中国不断输出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新词不断涌现,人们来不及消化,未经过翻译推敲就汇入汉语中,成了汉语中的特殊分子。

第二,崇洋的心理。不可否认,尤其在年轻人群中,崇洋媚外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语言崇洋是其中一种。他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懂英语,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这类“零翻译”语言的使用人群也是以年轻人为主力军。

第三,主流媒体的引导。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10年4月就下令要求非外语频道的播音主持人在今后的报道中停止使用外语及其缩写词。但是这个“禁令”形同虚设,我们听到的外语及其缩写词不减反增。媒体使用也对词汇的流行起到助推作用。

四、如何理性对待“零翻译”现象

“零翻译”现象来势汹汹,而且似乎势不可挡。我们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应该采取理性的目光看待这一现象。

首先,大可不必担心中华文化被西方文明蚕食。因为在这个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里,汉语也在影响英语,英文里也不乏来自汉语的“零翻译”词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在报道中国男多女少的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纽约客》中描写关于中国大陆新一代的文章里出现一个词“愤青”(fenqing);还有常用词“纠结”被译为“jiujielity”等。中国领导人在正式演讲中的口语词“不折腾”被译为“buzheteng”。

其次,从语言的经济角度看,“零翻译”恰恰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人们要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也就是说,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会寻求用最简短的语言、最省力的发音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的发展虽有其独特规律,但是也和所有生物一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如telephone一词,原译为“德律风”,而现在则普遍称为“电话”。“零翻译”现象的盛行,可以说是自然的选择、人们的选择。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零翻译”的词汇,虽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全盘西化,还是洋为中用,也许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判断。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零翻译”打破了语言之间的封闭的状态,促进了语言之间的渗透和交流。“零翻译”不是“不译”,更不是为译者寻找借口,而是一种探索中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曹玲娟,巩育华.“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N].人民日报,2014-4-25.

[2]金丰文.留住我们语言的根[N].人民日报,2014-4-26.

[3]王玉宝.为何对汉语危机嗤之以鼻[N].浙江日报,2014-4-30.

[4]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

[5]赵明,王慧娟,吕淑文.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罗国青.零翻译初始规范形成的描写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8.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