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

2014-08-18 21:02陈福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陈福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解放出来,拨动学生心弦,擦亮学生慧眼,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一、拨动学生的心弦

学生在生活中偶尔会遇到一些让他们内心感受极深的事物,使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拨动学生的心弦,强化他们的表达欲望,为他们营造一个表达的氛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满激情,积极参与到习作教学中来,在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内在的潜能。

(一)以“情”激情

一个民主、宽松、张扬个性的习作教学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写作恐惧症”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一个充满活力、和蔼可亲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话语语言、肢体语言、真挚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体验,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力。例如,教授《妈妈,我想对你说》时,教师可以通过深情地讲述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例,用自己的言行,把母爱的无私、母亲的伟大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习作热情。

(二)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容易被直观的、生动的“场面”所感染,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这种场面中来。为此,习作教学中,创设各种富有情趣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充分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例如,教授“难忘一次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画鼻子”的游戏,引导学生注意活动中人物表现,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习作的氛围当中去。

(三)以“绩”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这种情绪会对学生接下去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作”激情。例如,在习作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口头激励”“简笔画激励”“批语激励”等方法,抓住每个学生习作的优点加以鼓励,甚至于一个词、一句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习作的“成功”,并为此继续保持习作的热情。

二、擦亮学生的慧眼

作文需要素材,而素材是由观察得来。有人曾做过一个比喻:观察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纵观现在学生的习作难题,主要表现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写,一遇习作就只能捏造、抄袭,无法达到习作训练目的。为此,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在学生心中建造一座“素材库”,才能做到有积而发,才能使学生具有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料。

(一)让学生多看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多看”,不仅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素材积累,同时,看多了,总有一些人和事会触动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抓好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鉴于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养料,这包括课内的阅读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2.走向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文章的泉源”之称。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都是文人墨客通过在生活中经历、观察有感而作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在教学方式上也应有所转变,不要局限于教室,有时也可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这一课堂。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便不会无话可说,并且写出的文章也会富有个性,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如教授《假如我会克隆》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什么是克隆,消除陌生感,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会看

“课标”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材料”。习作素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也曾经历过许多的事情,但由于观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什么也看不见、听不着,什么也捕捉不到。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让他们从随随便便的看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心动或有所感悟的东西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并为我所用。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个人: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传授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自主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放开学生的手脚

作为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习作练习的过程当中,少给学生“戴枷锁”,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成为真正发挥作用的人,用他们手中的笔去描绘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淡化指导,让学生自由表达

作文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在作文指导课上,在审题、选材、立意、结构等作文构思环节及语言的表达中,教师不可按部就班,也不可详加指导,因为那样无形当中会给学生的思想带上一个“紧箍咒”,学生在行文的过程当中就会畏手畏脚,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千篇一律,甚至学生会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去揣摩老师的意图,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老师的传声筒,学生的习作练习就失去了目的。教师可在作文之前鼓动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所想。成文之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类指导。对那些习作有困难的学生着重于审题、选材、结构及语言通顺方面的指导,对一些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则注重于文章立意和语言表达生动等具体方面的指导。也可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互评互改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淡化“思想”,让学生抒发真情

我们的社会所呈现给学生的大都是健康的、向上的正面思想,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当中,不需要刻意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写真实的材料,写自己感受最深、最想写的、最容易写得好的内容,即用作文反映他们真实的想法、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广阔多彩的生活当中,“我手写我口,我口抒我心”。

(三)淡化结果,让学生体验过程

既然是习作,说明学生还处在一个习得阶段。在学生参与习作练习的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宣泄,便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定要用统一的“好文章”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那么,必然有一部分同学怎么做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我怎么也写不好”的念头,产生畏难的心理。所以,教者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参与习作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情感态度,使每个学生在习作过程当中受得启发,得到发展。

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是学生的发展,教者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使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