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年明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下面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明确规定“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即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我国长期以来引导学生将老师看做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导致学生在畏惧老师的心理暗示下很难保持创新欲望。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构建真诚、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营造平等、尊重、民主的创新氛围,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面鼓励和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自由驰骋的领域。
二、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率。各类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核心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不管是什么教学模式,只要能达到这一要求,都可以灵活运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各地普遍使用的导学案教学,虽然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只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学习,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经常使用势必会使学生丧失敢问“为什么”的勇气。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文本的情况下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做虽然教师难以驾驭课堂,会出现很多老师无法预设的问题,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只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在课堂上多引导、指导、总结,学生才会不断提高能力,提出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有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创新能力才可能拥有成长的土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对不良诱惑说不》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你的好朋友小刚原本成绩非常优秀,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但自从沉迷网络之后,成绩急剧下滑,和同学渐渐疏远。你应该怎样帮助小刚走出迷途,告别不良诱惑?将学生置身于此情景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使《对不良诱惑说不》的三维目标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实现,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积极思考中得到培养。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强调:善于开发和利用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及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便于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欲望,培养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当然,在课堂上要学生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往往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但思想品德教师对此应该积极评价,只要这个“发现”相对于中学生的已知而言,是经过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被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更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在讲述九年级《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有翔实的文字材料、精美的图片,还有形象的视频解说。学生通过这些不但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还体会到了智慧和创造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实践出真知,真知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情境创设、社会调查、分组讨论、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查阅资料等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和思考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思想品德课传统模式中的枯燥与乏味,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面对一些相对尖锐和复杂的问题,从问题的出现到探索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和培养的过程。例如九年级第四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设计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星期日就自己的社区、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的环境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并且以书面形式写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提出建议。学生接到任务后,参与积极性特别高,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不乏一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创新性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六、在激励中提高创新的自信心
科学的激励教学可以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创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创新的自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的激励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科目的成绩时,不应单纯地以分数来衡量,而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本学科的德育功能,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做出全面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可以采取期望激励、竞争激励、暗示激励、书面激励等形式。例如对性格内向、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害怕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要与其一起制定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目标,让学生了解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当学生实现这些目标后,教师可以通过当众、当面,也可以通过作业本的书面形式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总之,面对素质教育和开放性教学的呼唤,面对科技创新不进则退的逼人形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我们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旺发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