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章作肢解性解读。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大量课外阅读,都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我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谈体会。
1.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以往“灌输式”、“一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由自己确定。如我在教学《林海》一课,指导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了自身发展的主体权,体现出了自主精神,为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培养了自学能力。在交流学习收获时,学生都发表了见解。有的学生喜欢岭,通过自学已经弄懂了“岭”的特点,然后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的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林,读了以后感受到浩瀚无边的“林”;有的学生喜欢那儿的“花”,每人都有新见解、新发现。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尊重了学生,让学生乐意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抓“课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
“课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简要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往往老师第一个步骤总要揭示课题。如何揭题?要考虑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自己探求内容的兴趣。兴趣越浓,越能激发学习热忱,学习积极性越高,越能持久,越能主动学习。比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出示课题后,提问:“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么样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再让学生对照“课题”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汇报了解课文情况,回答对了表示肯定或表扬,如果回答得不很满意,那么老师不能批评,而是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主张讨论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让学生讨论。他说:“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这里所说的“讨论”如果用后现代课程观观照,便是对话。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对话是多重的,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4.1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想要达到的学习目的,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对于这篇课文,你想学会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说出学习目标:“课题为什么是可爱的草塘?它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一开始觉得这里没有意思,后来为什么爱上了这里呢?”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我给予肯定,同时告诉大家,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不但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名优秀的学生,首先不是看他是否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3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主要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学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带着自己想出的问题看书、思考,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讨论主要指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往往正确的答案就是在激烈的争论中诞生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5.创设活动情境,展示心灵自由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与否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一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举办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采访活动。活动伊始,我介绍:“各位工人师傅们,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的主持人。今天把各位请来,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当年你们和詹天佑一起修筑京张铁路的有关情况……”课堂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场采访。“主持人”的热情友好、真诚谦和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们争先恐后地与“主持人”交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种交流,不仅是师生在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双方在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尽可能地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