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
摘 要: 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僵化的现状,实施“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可以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讲课人选产生、讲课内容和时间确定、教师提前通知和学生预习准备、教师指导和点评等各个要素。这一教学模式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其视为一种能够动态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师生角色互换 教学模式 运行机制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这门传统课程正遭遇新形势、新观念的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该门课程的教师容易在持久单调的教学活动中养成教学习惯,导致教学模式单一,绝大多数为“一言堂”、“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教学效果不佳。改变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元素、新气息,显得格外迫切。“师生角色互换”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的学校已普遍使用,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如何将“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引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课堂及其可操作性等问题作探讨。
一、“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时虽有尊师贵道之礼,但并不认为师生之间的界限固定不变,教与学之间不能转化。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P1508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P1509真理之所在,即师之所在,师生之间互有长处,师可以为生,生亦可以师。《礼记·学记》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2]P1226教师并不总是真理的权威解释者,只教不学同样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学生通过学习弥补不足,若能反躬自省,悟出新知,亦可用以教人,所以教学可以相长。宋代学者陈文蔚说:“为学之时,读书穷理,探微索隐,固有所得;教人之日,因其问难辨析,磨砻切磋,有温故知新之益,又有所得。虽曰教人,亦半是学,所谓教学相长者是矣。”[3]P380师生问难,间有所得,也可谓教学相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4]P14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说:“只需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4]P540上述理论说明,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师生扮演着各自角色,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对换。
在西方国家,关于师生关系及教与学的理论已经非常发达。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师生关系上就反对以教师为中心,提出“儿童中心论”,要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活动,以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有效学习,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亲身经历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及学科思想等具体内容。这些观点,为我们实施“师生角色互换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适用对象
师生角色互换,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的对换,即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的互换。但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滥用,否则会适得其反。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涵盖广阔,内容复杂,即使有经验的教师,也要精心准备才能驾驭课堂,若不加选择地任由学生主讲,就会使正常的教学活动紊乱,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故而,确定“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适用对象显得尤其重要。
高校培养学生应与其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显然,师生角色互换,与师范专业的学生关系最紧密。高校师范生是今后中小学教学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如何能直接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选择师范生作为“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与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完美融合,教学效果显著。
师范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就业目标非常明确,所以在校期间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性比较强。多数高校能够抓住这一特征,设置相应的课程,安排恰当的活动,千方百计地利用条件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效果不错。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并非每一名师范生都能得到充分培养的机会。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教育实习这一活动,但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个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般在三年级下学期参加教育实习,实习时间约为10周。在这10周之中,并非每一周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学生进入实习学校,需要计划2周的时间用以熟悉教學内容和聆听当地教师的讲课,离开实习学校前后又需要花上2周时间整理相关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大概只有6周。在这6周当中,并非每位指导教师都会放手让实习生走上讲台自主教学。据统计,笔者所指导的两届教育实习生,共24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勉强达到学校规定的10课时的基本要求,能达到15课时的占18%,能达到20课时以上的仅占10%。根据这种情况推测,那些教育实习时间只有1个月左右的高校实习生得到的教学课时可能更屈指可数。可见,当前高校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并不能令人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师生角色快速互换的能力。从这个层面说,师范生无疑是“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最佳适用对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也完全有必要为师范生开辟第二教学活动场所,以使师范专业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受益,掌握教学技能。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國古代文学史的任课教师,利用这个条件已经连续四年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辅讲相结合亦即“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学生反应良好。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验,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有了较全局的把握和认知。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要件。
1.讲课人选的产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指定人选相结合的双重形式。鼓励学生自愿报名,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教师习惯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多有敬畏和戒备心理,师生角色不平等。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遵守自愿原则,为“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实施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只有在学生报名人数不足而无法开展这一教学实践时,教师才可以有选择地指定人选。以笔者现在授课班级为例,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四个教学班,共129人,最初学生大都以新生事物视之,报名者不多,后来陆陆续续增加,现已达36人,占28%,估计在笔者的鼓动和教学实际效果的影响下还会有学生加入。
2.讲课内容、讲课时间、讲课时机的确定。实践表明,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不能将教材的内容全都交给学生,而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要在保证本课程本学期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能够辅助教师课堂又难易适中的内容。经过多次实验,笔者认为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篇幅合适的诗词文名篇最恰当,尽量不涉及文学史的某些概念和理论性强的内容,这与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如今,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中学师资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但具有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选取一首篇幅适中的诗或词,或一篇易于驾驭的散文、短篇小说,让学生自己具体讲解和赏析,显然能够快速提高这方面的素质。笔者认为,讲课内容的确定必须坚持难易适中与尽择名作的原则,其选择不应该完全由教师一人决定,而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可允许其自由择取。
讲课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综合考虑,笔者认为15分钟至20分钟比较合适。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其他学生的乏味,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进度;时间太短,学生完不成教学内容,匆匆了事,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学生的讲课时机,也需谨慎斟酌,最好完美地融入教师的课堂进程之中,不能给学生有生硬、强突之感。这样的时机,只能靠教师灵活把握。
3.讲课内容提前通知与学生预习准备。对已预定讲课的学生人选,需要排定先后次序。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提前1周或2周与学生一起商讨、确定讲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预习讲课内容,做好教学课件。这一工作有利于减弱学生担心、害怕和草率了事的心理,保证教学质量不致大幅度滑坡。
4.教师指导与点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唯一组织实施者是任课教师,所以任课教师关乎这一教学实践的成败。在每个学生准备课件和走上讲台之前,任课教师都应认真做一番指导。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15分钟至20分钟内要将一首诗或词讲解透彻,就必须做很多取舍。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哪些内容不必再讲,哪些内容简单介绍,哪些内容要重点突出。这样,学生在进行预习和编制课件时就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课就能紧跟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互为补充,事半功倍。在每个学生讲课结束后,任课教师都应针对教学情况认真做一番点评,评价学生讲课的长处和不足,或增补学生所遗漏的重要内容。这不仅能让授课学生反躬自省,总结经验,还可让其他学生学会听课、评课,取长补短。
这四个核心要件互为倚仗,结成一体,成为“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缺失任何一个要件,这一教学模式就有可能运转不灵。
四、“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从笔者的教学实验看,针对师范生而实施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归纳起来说,主要有: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空前激发,客观上提高了学习质量。学生为了在15分钟至20分钟的教学中表现出高水平,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会在前1周或2周就着手准备,反复研读教材,并收集和阅读大量相关的参考资料,撰写非常厚实的教案,制作既精美又实用的教学课件,付出的劳动远远不是15分钟至20分钟的教学活动所能涵盖的。这种对知识积极主动摄取的情形,并非教师“一言堂”所能比拟的。有些学生亦向笔者反映,说自己学习从未如此认真过,如此主动过,在备课中还扩大了视野和思路,增强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真正训练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高了作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已成为必要手段。学生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强化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意识。很多高校将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二或第三个学期,此前又几乎没有学生受过持久、系统的教学训练。实施“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育实习的预演。通过这种预演,学生大致熟悉了教学活动的程序,拥有了实际教学的技能。随着教学训练的深入,学生还能表现出对教学方法探讨的兴趣。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讲到霍小玉和李生悲剧的原因时,突然发难,认为不该过于谴责李生的薄情,而应该将全部原因归结于社会。课堂顿时沸腾,我一言你一语地辩论起来,收效甚佳。
3.教学相长,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的和谐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切实看到了自己与一名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差距,故能及时发现个人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他们体会到,要真正讲好课,需要的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这就成为之后学生自觉学习的一个动因。同时,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也能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提出某些问题,有些问题确有价值,这无疑有助于任课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自觉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科研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时有新的预设,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参考价值。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讲授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时,详细地介绍古人“送钩”、“射覆”这两种游戏,并与其他学生实践演示,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似乎在快乐中领略和遥想到古人的生活情景,这样细致的教学设计无疑触动了笔者的思弦。
总之,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形式僵化及师范生教学训练不足的不利局面,实施“师生角色互换”这种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既可充分挖掘高校的师资潜能,又可教学相长,提高培养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比较复杂,要考虑学生、教师双方的方方面面,注意其运行机制的建构,将其视为一种能够动态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屈守元.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曾枣庄.全宋文(第290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项目成果:本文为台州学院2013年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初探——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