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程灿
【摘要】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社会经济建设及创新型广东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与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不协调,折射出广东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的薄弱。究其原因应从体制着手。本文拟通过毕业生就业现状寻求影响广东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性问题。
【关键词】就业现状 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3-01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广东社会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幅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量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职位虚位以待,这充分说明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亟待加强
一、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空间大与就业难。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这种尴尬的局面近几年一再上演。高校大量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增,就业越来越困难。?2014年,广东省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47.2万人,加上来广东求职的省外院校毕业生、办理暂缓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预计今年将有65万名的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求职就业,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广东省经济将继续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速度攀升,广东高校毕业生依然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然而,根据广东省科技厅最近调查表明,省内高校的知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与企业需要极不适应,难以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持,企业的旺盛需求无法在本地得到满足,不少本地企业不得不舍近求远,向外省市求援。这种矛盾状况表明,广东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广东高校在创新型广东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给广东的经济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带来了困难。
(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低。“广东高就业率掩盖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低满意度。”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都在94%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高就业率的背后存在众多的问题,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区域、行业的分布不合理,出现毕业生专业和就业区域扎堆现象,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失业数居高不下,自主创业少,就业质量低。
二、广东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现状
(一)广东省对高校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广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上升势头良好。广东省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建设、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支持策略。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广东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综观整体水平,则并不乐观。
(二)培养人才数量增幅大,但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2007年,广东省招收研究生1.9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5.49万人(《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8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52.62万人(《2013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然而,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广东社会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一方面,大量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量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职位虚位以待,这充分说明我省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亟待加强。
三、广东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障碍
(一)高校管理体制不合理
近年来,广东通过大学合并、学科整合等措施,促进了大学创新环境的改善,但大学依然是“重行政,轻学术”,其行政本位、官僚本位严重阻碍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窒息了教师科研创新的活力。目前我省高校人事制度还不能保证优胜劣汰,教师、管理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创新能力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内部普遍存在权力过于集中,权责不明,轻视系、所、中心的学科建设作用,实际上,系、所、中心才是高校自主创新的核心。
(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1.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广东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广东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处于结构性失调和失控。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不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一方面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另一方面使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类型脱离和滞后了广东社会经济的需求。
2.教学体系结构单薄,产学研分离,社会实践、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不明显,课堂教学体系结构单一,与校外的社会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脱节,甚至未与校内的课外教学体系相连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社会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特有的微型课程、学术前沿课程、实验课程、研究课程等,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未形成系统的组织,处于小型、分散、个体、即时的状态,高校服务社会能力较弱。
3.教师合作机制、交流机制缺乏
我省高校与社会、校际流动、校内流动体制平台未能建立,割断了教师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窒息了学校的创新空间。我省高校校多数沿用校、院(系)、教研室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教师限制在某教研室内,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科研学科交叉化、对象复杂化、科研团队合作化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竞争环境与探索创新环境。整体上看,我省高校教师队伍国际水平偏低。
4.高校评价机制亟待改革
首先,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价和各种质量检查逼迫高校向同一标准和目标发展,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评价不合理,缺乏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以职称为导向、只注重论著的数量,造成科研活动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虽多,但真正有创新性的成果少之又少。学生评价不合理,考试成绩仍然是很多高校对学生唯一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