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月 王金利
【摘要】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他的游戏思想对我们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皮亚杰游戏思想中的关系做些许分析,以期引起幼教界同行的思考。
【关键词】皮亚杰 游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8-01
一、经验与智力
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机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利用的活动领域,在其间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而是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1]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的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注重对原有知识技能的联系和巩固,而忽视了游戏的其他价值所在。他认为游戏本身并不能跻身于其他活动之中成为特殊形式的活动,它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所以说,皮亚杰只单纯地注重儿童经验积累对智力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智力发展对经验积累的作用。
在幼儿时期获得的经验越多,以后知识的获取与理解会更加容易,幼儿的智力发展也就越快。因此做的经验是幼儿以后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这就像大楼的根基一样,根基越强大楼就可以越稳固,可以建得更高。同样,根据戴尔的理论,做的经验越丰富、越坚实,个人的“经验之塔”就会越高。[2]但是,皮亚杰忽视了幼儿智力发展对幼儿经验积累的双向作用,游戏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现在的生活,幼儿只有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相反,幼儿的智力发展了,才能在游戏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自由与约束
皮亚杰通过对规则的阶段划分认为,规则是从具有强制性发展到不具强制性,从自我中心发展到社会性的过程,他们逐渐能在规则实践跟规则意识之间取得很好的协调,规则是随儿童的年龄变化而变化的。
游戏既是自由的又是受规则约束的,但是这种自由和约束在游戏中并不矛盾。因为不同于实际生活中有成人强加给儿童的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大家都同意的,并且是能够理解的,更是公正互惠的。由于游戏的规则是用以协调和裁判游戏行为的,它能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可见,游戏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体现为游戏是儿童自主的活动,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3]
三、模仿与超越
皮亚杰认为儿童进入游戏规则意识的第二阶段时,开始模仿别人的规则,不管游戏在实践中是多么的自我中心,他就立即认为这些游戏的规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他不仅不可改变这些规则,而且还宣传,对于规则的任何更改(即使这些更改取得了大家的同意)都是错误的。在儿童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协作阶段的后半部分和规则已经典范化的整个阶段,规则已经经历了一个完全的变化过程。他们认为,规则是自由决定的结果,而且它已获得彼此的同意,因而是值得尊重的。这种变化可以从三个相互伴随的象征中见到。
1.只要某种变化获得了全体的同意,儿童就允许改变这个规则。只要人们尊重新的决定,任何事情都是可能办的。
2.儿童已不再根据现存事实而把规则视为永恒的和一代一代原封不动地相传下来的。
3.规则远不是由成人所赋加给他的,它必须在儿童首创中逐渐制订出来。
以上皮亚杰提出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发展正是体现了幼儿从模仿阶段到超越阶段的发展。那么在这个需要创新的时代,是否幼儿的模仿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怎么样的模仿与创造又是最适合幼儿的?
日本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薮内宽雄,总结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成功经验,把人的创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前期创造阶段,主要依赖于模仿,因此称之为模仿创造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后期创造阶段,主要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超越性再创造,这类创造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而成为一种独创。因此我们认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4]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让儿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戏组;第二组,让幼儿模仿实验者运用该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组;第三组,让幼儿对实验者使用该材料所用方法进行观察,即观察组。然后测量三组儿童列举该材料独特性用途。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优于其他两组。其实第二组和第三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组(只不过第二组强调了对实验者的模仿),由此可见,自由游戏比模仿更能促进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反过来说,模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5]
四、显性和隐性
皮亚杰在练习性阶段游戏中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在提倡幼儿为主体的今天,我们成人是否应该加入幼儿的游戏,如果加入是否就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宗旨?在这里,我们要把成人在游戏中的隐形作用和显性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显性建议与帮助。成人直接给幼儿以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这是成人在幼儿游戏情节之外插入的有目的的指导,强调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也并不排除游戏中成人适时适度插入教育目的,只不过这是游戏融入了成人有目的的教育意图。
2.隐性观察与策划。皮亚杰在询问游戏规则的时候说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玩的简单些,让儿童感到在球艺上他比你高超(有时候要打一个好球,表示你并不完全是一个笨蛋)。这样,儿童便觉得无拘无束,这样他所提供的怎样玩弹球的知识就是比较正确的。我们的许多儿童须集中心思玩弹球、而把我完全当作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了。” [6]这种做法就是让自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儿童这个集体中,以一颗童心参加儿童的游戏,使自己成为儿童的游戏伙伴,让儿童消除与成人间年龄上的差距,大胆去玩。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成人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儿童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什么内容的游戏,喜欢的游戏材料是什么,在游戏中幼儿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加以分析并做出判断,进而针对分析判断的结果进行策划。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一期
[2]章伟民.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姜深香,刘秀岩.也谈模仿与创造[J]前沿,2004年第一期
[5]夏春.心理学角度谈儿童学习的模仿与创造[J].早期教育,2006.11
[6][瑞士]皮亚杰著.付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