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玉良的多面人生看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4-08-18 19:04张文蕊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潘玉良女性意识主体性

摘 要:潘玉良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她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造就了她丰富的艺术语言。在她的生命和艺术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贯穿始终。本文从潘玉良的多面人生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女性意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中的觉醒。

关键词:潘玉良;女性意识;主体性;艺术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女性画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们当中,潘玉良的传奇人生最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女性意识觉醒之路。潘玉良是我国早期西画运动中一位杰出的女画家,是近代油画的先驱者和开拓性人物,在她的艺术生涯中,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正是她挣脱旧思想束缚追求艺术独立与人格独立的体现。马克思在《社会女性观》中提出了主体性的定义,认为女性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动因。”[1]女性在人类文明史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意识是时代发展必然出现的思潮。

1 时代风潮

五四运动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西方思想进入中国,民主与科学,自由与独立,这些新的思想经由知识分子传播推广到人民大众中去。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美术思潮,各种美术学校的成立,让一大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走上了寻求西画学习的探索之路,1919年5月,青海省循化县女师学生邓春兰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写信,表示自愿为女界开创先例,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要求上大学的女性。中国女性开始第一回公开为自己争取学习知识的权利。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就此萌芽了。1919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女生,从而开启男女同校之先河。原上海美专教务主任与刘海粟共事多年的谢海燕1983年发表于《艺苑》的这样一段文字“……(上海图画美术院)乃与1919年秋正式招收女生,女画家潘玉良﹑刘苇﹑荣君立就是第一班女生……她们和油画家倪贻德﹑乌叔养同班……”没有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就没有潘玉良改变命运的契机。

2 潘玉良的多面人生

2.1 为人奴

出生卑微,自幼丧父丧母,被亲人收养,在遇见潘赞化之前,潘玉良的人生是昏暗的、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和当时所有的女性一样,她渴望改变却无力改变。那时的她女性意识尚未觉醒,只是一种本能的对独立人格的渴望。

2.2 为人妾

遇见潘赞化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潘赞化爱上并不漂亮的她,也是因为被她的独特、倔强、骨子里的不服输气质所吸引。潘玉良儿时是作为一名传统女性被培养的,她自幼学习刺绣算是她踏进艺术的第一步,后来嫁为潘赞化之妾,跟随洪野学画,虽说机会偶然,确也是她内心所向的必然。潘玉良的艺术天赋一直吸引感染着身边的人,但是爱情与事业并不能实现他的自我认同,她内心依然向往认同传统的家庭结构,渴望家的温暖。传统社会界定的“好女人”,依然是以“好妻子”和“好母亲”为规范标准。在《我的家庭》这幅油画作品中,潘赞化和他的儿子站在潘玉良的身后,视线投向潘玉良正在创作的画作,潘玉良坐在椅子上,视线投向观众。乍一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可实际上,潘赞化的正房妻子并未出现,潘玉良在这幅作品中,实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诉求,是作为妻与母的社会地位的存在。作为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女画家,潘玉良内心还是认可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

2.3 为人师

潘玉良在结束了欧洲8年的学习之后,回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年底学校为她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潘玉良归国画展”,在上海引起轰动。后来潘玉良转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徐悲鸿共同主持油画教学,并先后举办过五次个人作品展。在这段时间里,她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却无法安心从事油画的教学与研究,传统的封建道德依然禁锢着大多数人的思想,让她难以长期立足。作为女性艺术家崛起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可无论她多么努力,依然无法改变男权社会对她的偏见。抗战爆发,再一次返回巴黎,直到去世也没能再回到中国。

2.4 为艺术家

没有绝对的主观与绝对的客观,任何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潜意识结合。潘玉良的艺术成长过程,正是她的心理成长过程,当她的作品渐渐走出西画技法围城,东方意味更浓了。从“双人扇舞”系列,到白描男女人体,到彩墨画创作,潘玉良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与西方技法练习的融合,不仅是对艺术语言的提炼,也是她所寻找的绘画艺术中的女性意识落脚点。不再为人言所扰,不再为环境所困,那个被社会被舆论推得东倒西歪的“女人”。从原本的学习西方艺术,转变为主观能动地改造融合,潘玉良实现了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自为存在。作为一名纯粹的艺术家,潘玉良也完成了她的女性意识觉醒之路,她终其一生想要挣脱的从属身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以遗嘱上使用的“潘张玉良”署名,达到了一种自我确认。

3 对潘玉良女性意识觉醒的分析

女性在体格上的脆弱性决定了其从属地位,从属地位决定了女性始终缺少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潘玉良一生多坎坷,她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遇到潘赞化这么一位开明人士,但在生活上、事业上,潘玉良始终没有脱离潘赞化而作为主体独立存在。躯体的从属地位造成了情感的依附性,对潘赞化的爱情、感恩之情,对传统家庭结构的渴望,都反映了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的道德观。作为新旧思想结合体,潘玉良的女性意识觉醒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但是,纵观潘玉良的人生轨迹,我们同时也对这位艺术家敬慕有加。她勇于冲破旧思想,对艺术执着追求,拒绝接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是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潘赞化的人脉基础固然重要,但潘玉良的自强不息才是她掌握自己命运的关键。了解自己、挖掘自身绘画潜能、坚强地走在艺术的道路上,是她的自我认知造就了她的传奇人生。她的这一抹思想中的暖色调,不仅是时代的亮点,也体现了中国女性绘画与女性意识从束缚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1] 赵永平.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构建[J].求索,2012.

作者简介:张文蕊(1982—),女,安徽淮南人,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潘玉良女性意识主体性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潘玉良创作手记
真相
画家潘玉良是怎样被捧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