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君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依学导学”就是依据学生学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积极、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态度习惯、实际需求)和学生潜在状态(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既有年龄、学科、组别、班级等共性特征;也有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风格、情感意志等个性特征。“学”一方面强调要以学为中心,无论是先学后教、边教边学,还是先教后学,教师的教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强调学研,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导”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恰当的引导、指导、辅导。“引导”是指教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向导和带领的作用,“指导”是指教师适时对学生示范、点拨、纠正,“辅导”是指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进行帮助。在导和学的关系上,导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的最优化。
“共同生长”即生生、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更好的生长。“共同”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积极的生活者”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而积极的生活者是能信守健康、乐观、进取的生活原则的人;二是有共同的学研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师师之间进行互动、对话、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探究未知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存方式;三是有共同的人际场域,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习上相互启迪,在思想上相互碰撞,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场域,发挥群体的动力作用。这里的“生长”,是指生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强大;生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缓慢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生长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方式。
“课型”是指课的类型,是具有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结构和程序。它是依据学校教学的核心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凝炼、不断优化,在众多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具有普遍呈现的一种校本性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既反映着学校的文化传统,也体现着学校的改革探索;既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又深刻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它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师实际的教学技术和艺术的重要中介,是把握并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与理念的具体操作方式。
“依学导学,共同生长”课型是指在常见的概念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基础上,以“课堂是一种生长”为核心理念,以“依学导学,共同生长”为指导思想,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先学后教”“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反思和改造单一的、僵化的、低效的传统课型,实践和探索丰富的、灵动的、高效的新课型。
二、“依学导学,共同生长”课型的校本理解
“课堂是一种生长”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的个体。有自身的意志和精神,对这种源自内心的自身的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教育所能做的只是引导与发展,从而促进生长。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生长者,是积极的生活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精神的引领者”是我校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强塞来的,学生知识的生长来自其自身生活经验的理解、深化和生成。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要让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学生的生长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一方面自我在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引领、促进,让其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这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精神的。两方面互相结合,融为一体,才是最好的教育。
“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是我校的学习观。“积极主动”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风格和状态,让学生喜欢思考,主动思考,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善于思考,让思考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习惯。“生动活泼”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要求和情感追求,生动有趣,丰富活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享受,真正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生长机会”是我校的教学观。儿童意味着未来各种可能性。给学生自由的机会,是促进其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机会意味着解放,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可能。如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过程参与、独立思考、提问质疑、探究发现、自由表达、动手实践、犯错改正、体验情感、相互合作、展示才干、归纳总结和自我拓展的机会等。
三、“依学导学,共同生长”课型分类
“依学导学,共同生长”课型可分三类:基于“问题”的课型,基于“项目”的课型,基于“资源平台”的课型。
1.基于“问题”的课型。
问题是这种课的典型特征,把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课型的主要形式有“问题导学型”“合作探究型”“自主互动型”“教学案导学型”“阅读指导型”等。
如“问题导学型”。要求教师依据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生活化、活动化、系统化。以高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隐性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课堂主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2.基于“项目”的课型。
项目是这种课型的典型特征,教师通过“项目”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个人或小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型形式有“项目导学型”“任务驱动型”等。
如“项目导学型”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学情,结合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具体的项目实施教学。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确立、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相互协作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资源平台”的课型。
资源平台是这种课型的典型特征,通过建立丰富而又开放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超时空学习。
如“e学习型”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选择。通过e学习平台,提供已解决问题的资源库,含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模仿,合作讨论,并进行创新学习。或通过e学习平台,只提供方法指导的资源库,不提供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需要学生从确定研究方向开始,经过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分析评估、反馈检验等一系列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开放度高,挑战性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有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