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多题归一 提升思维能力

2014-08-18 19:40王新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个角线段思路

王新奇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讲了很多题目,为什么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笔者以为: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一道道“孤立”的题目,不能对一类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把握一类问题的本质,碰到类似的问题不会做是正常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类,要从千变万化的题目中找出共性,串在一起,使多道题目在本质上变成一类题目,做到多题归一,这样才能使学生看清题目的本质,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下文是笔者的课堂实践,愿和大家分享。

一、重温基础题,揭示“基本图形”的特征

笔者分别出示三道基础题。

问题1: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G=90°。(1)求证:△BFE∽△CEG;(2)若FB=a,G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60°。(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3:如图3,在等腰直角△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45°。(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师:观察以上3张图形,结合3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3张图是类似的,如果满足BC边上的3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形似。

生2:总有这样一个结论:两侧的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BC边上两条线段的乘积。

师:你们说的很对!既然这3张图是类似的,同学们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

生齐答:能!

(在学生画的“基本图形”基础上,笔者顺势揭示“基本图形”图4。)

结论:如图4,若∠B=∠FED=∠C,总有△BFE∽△CED,且a·b=c·d。

(设计意图:为了引入“基本图形”,笔者选择了3道基础题,将这3道题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3张图形的特点。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这个问题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引领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恰到好处!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既感觉到熟悉,又充满新意,学生新的知识经验悄然生成,可谓“润物无声”。)

二、再现常规题,体验“基本图形”的魅力

笔者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自主练习。

师:观察这两张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基本图形”。不过需要添辅助线,才能看到“基本图形”。

师:怎么添?

生1:第4题需要连接OD和OC,第5题需要连接CP。

师:很好!这两道题的“基本图形”都不完整,需要我们构造第3个角。

(设计意图:这组常规题的设置,主要是提升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已知两个角,让学生构造第3个角,让学生在寻找“基本图形”的同时,学会简单的构造基本图形,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能力题,提升思维能力

(1)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得将△CEF沿EF对折后,C点恰好落在OB上?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连接AB,以AB为斜边在直线AB下方作等腰直角△ABG,则点G的坐标为 。

(首先出示第1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8。)

师:观察图8,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基本图形”。

生1:过点E作EG⊥OB,得到“基本图形”。

师:很好,请大家尝试求出F点的坐标。

师:现在有两种方法,是逐个计算还是进行取舍?

生2:第1种方法:利用基本结论做,数据中出现了4次方,数据很复杂,应该舍去。(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总结:第1问,图形较为复杂,我们在复杂图形中观察并构造“基本图形”,第3组对应边的比值为我们寻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回顾解题过程,我们要做到两个“勇敢”:当一个思路导致计算过分复杂时,我们要敢于取舍;对于■的运算,我们要敢于尝试。

(出示第2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9,并解决问题。)

师:当图中有两个角时,我们可以构造第3个角,得到“基本图形”。现在只有1个角,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

生6:过点G作x轴的平行线,再过B点作BH⊥GH,得到“基本图形”。

师:思路对的,可惜思路不够自然!

生7:题目中要求点G的坐标,可以先过点G作GH⊥y轴,这样就得到了两个角,由这两个角,我们只要再构造第3个角,便得到“基本图形”。

师:这个思路怎么样啊?(教室里一片掌声。)

(设计意图:本题选自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初三数学一模试卷,笔者围绕“基本图形”的设计对试题进行了改编,并增设了第2问。本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1问,已知两个角,构造“基本图形”;第2问,已知1个角,构造“基本图形”,角的个数在减少,问题的难度在增加,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6的思路,笔者给出了“不够自然”的评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7精彩的回答足以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讲了很多题目,为什么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笔者以为: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一道道“孤立”的题目,不能对一类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把握一类问题的本质,碰到类似的问题不会做是正常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类,要从千变万化的题目中找出共性,串在一起,使多道题目在本质上变成一类题目,做到多题归一,这样才能使学生看清题目的本质,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下文是笔者的课堂实践,愿和大家分享。

一、重温基础题,揭示“基本图形”的特征

笔者分别出示三道基础题。

问题1: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G=90°。(1)求证:△BFE∽△CEG;(2)若FB=a,G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60°。(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3:如图3,在等腰直角△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45°。(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师:观察以上3张图形,结合3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3张图是类似的,如果满足BC边上的3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形似。

生2:总有这样一个结论:两侧的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BC边上两条线段的乘积。

师:你们说的很对!既然这3张图是类似的,同学们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

生齐答:能!

(在学生画的“基本图形”基础上,笔者顺势揭示“基本图形”图4。)

结论:如图4,若∠B=∠FED=∠C,总有△BFE∽△CED,且a·b=c·d。

(设计意图:为了引入“基本图形”,笔者选择了3道基础题,将这3道题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3张图形的特点。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这个问题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引领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恰到好处!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既感觉到熟悉,又充满新意,学生新的知识经验悄然生成,可谓“润物无声”。)

二、再现常规题,体验“基本图形”的魅力

笔者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自主练习。

师:观察这两张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基本图形”。不过需要添辅助线,才能看到“基本图形”。

师:怎么添?

生1:第4题需要连接OD和OC,第5题需要连接CP。

师:很好!这两道题的“基本图形”都不完整,需要我们构造第3个角。

(设计意图:这组常规题的设置,主要是提升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已知两个角,让学生构造第3个角,让学生在寻找“基本图形”的同时,学会简单的构造基本图形,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能力题,提升思维能力

(1)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得将△CEF沿EF对折后,C点恰好落在OB上?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连接AB,以AB为斜边在直线AB下方作等腰直角△ABG,则点G的坐标为 。

(首先出示第1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8。)

师:观察图8,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基本图形”。

生1:过点E作EG⊥OB,得到“基本图形”。

师:很好,请大家尝试求出F点的坐标。

师:现在有两种方法,是逐个计算还是进行取舍?

生2:第1种方法:利用基本结论做,数据中出现了4次方,数据很复杂,应该舍去。(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总结:第1问,图形较为复杂,我们在复杂图形中观察并构造“基本图形”,第3组对应边的比值为我们寻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回顾解题过程,我们要做到两个“勇敢”:当一个思路导致计算过分复杂时,我们要敢于取舍;对于■的运算,我们要敢于尝试。

(出示第2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9,并解决问题。)

师:当图中有两个角时,我们可以构造第3个角,得到“基本图形”。现在只有1个角,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

生6:过点G作x轴的平行线,再过B点作BH⊥GH,得到“基本图形”。

师:思路对的,可惜思路不够自然!

生7:题目中要求点G的坐标,可以先过点G作GH⊥y轴,这样就得到了两个角,由这两个角,我们只要再构造第3个角,便得到“基本图形”。

师:这个思路怎么样啊?(教室里一片掌声。)

(设计意图:本题选自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初三数学一模试卷,笔者围绕“基本图形”的设计对试题进行了改编,并增设了第2问。本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1问,已知两个角,构造“基本图形”;第2问,已知1个角,构造“基本图形”,角的个数在减少,问题的难度在增加,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6的思路,笔者给出了“不够自然”的评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7精彩的回答足以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讲了很多题目,为什么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笔者以为: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一道道“孤立”的题目,不能对一类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把握一类问题的本质,碰到类似的问题不会做是正常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类,要从千变万化的题目中找出共性,串在一起,使多道题目在本质上变成一类题目,做到多题归一,这样才能使学生看清题目的本质,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下文是笔者的课堂实践,愿和大家分享。

一、重温基础题,揭示“基本图形”的特征

笔者分别出示三道基础题。

问题1: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G=90°。(1)求证:△BFE∽△CEG;(2)若FB=a,G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60°。(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问题3:如图3,在等腰直角△ABC中,点E是线段BC上一点,∠FED=45°。(1)求证:△BFE∽△CED;(2)若FB=a,DC=b,BE=c,EC=d,请写出比例式子,并把比例式转化为等积式。

师:观察以上3张图形,结合3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3张图是类似的,如果满足BC边上的3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形似。

生2:总有这样一个结论:两侧的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BC边上两条线段的乘积。

师:你们说的很对!既然这3张图是类似的,同学们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

生齐答:能!

(在学生画的“基本图形”基础上,笔者顺势揭示“基本图形”图4。)

结论:如图4,若∠B=∠FED=∠C,总有△BFE∽△CED,且a·b=c·d。

(设计意图:为了引入“基本图形”,笔者选择了3道基础题,将这3道题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3张图形的特点。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能否把3张图浓缩成一张图呢?这个问题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引领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恰到好处!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既感觉到熟悉,又充满新意,学生新的知识经验悄然生成,可谓“润物无声”。)

二、再现常规题,体验“基本图形”的魅力

笔者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自主练习。

师:观察这两张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基本图形”。不过需要添辅助线,才能看到“基本图形”。

师:怎么添?

生1:第4题需要连接OD和OC,第5题需要连接CP。

师:很好!这两道题的“基本图形”都不完整,需要我们构造第3个角。

(设计意图:这组常规题的设置,主要是提升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已知两个角,让学生构造第3个角,让学生在寻找“基本图形”的同时,学会简单的构造基本图形,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能力题,提升思维能力

(1)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得将△CEF沿EF对折后,C点恰好落在OB上?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连接AB,以AB为斜边在直线AB下方作等腰直角△ABG,则点G的坐标为 。

(首先出示第1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8。)

师:观察图8,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基本图形”。

生1:过点E作EG⊥OB,得到“基本图形”。

师:很好,请大家尝试求出F点的坐标。

师:现在有两种方法,是逐个计算还是进行取舍?

生2:第1种方法:利用基本结论做,数据中出现了4次方,数据很复杂,应该舍去。(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总结:第1问,图形较为复杂,我们在复杂图形中观察并构造“基本图形”,第3组对应边的比值为我们寻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回顾解题过程,我们要做到两个“勇敢”:当一个思路导致计算过分复杂时,我们要敢于取舍;对于■的运算,我们要敢于尝试。

(出示第2问,让学生尝试画出图9,并解决问题。)

师:当图中有两个角时,我们可以构造第3个角,得到“基本图形”。现在只有1个角,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

生6:过点G作x轴的平行线,再过B点作BH⊥GH,得到“基本图形”。

师:思路对的,可惜思路不够自然!

生7:题目中要求点G的坐标,可以先过点G作GH⊥y轴,这样就得到了两个角,由这两个角,我们只要再构造第3个角,便得到“基本图形”。

师:这个思路怎么样啊?(教室里一片掌声。)

(设计意图:本题选自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初三数学一模试卷,笔者围绕“基本图形”的设计对试题进行了改编,并增设了第2问。本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1问,已知两个角,构造“基本图形”;第2问,已知1个角,构造“基本图形”,角的个数在减少,问题的难度在增加,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6的思路,笔者给出了“不够自然”的评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7精彩的回答足以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猜你喜欢
个角线段思路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线段图真好用
我的思路我做主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玩转四边形
教你如何数角
认识平面图形
观察
期末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