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丽,王 丹,刘 冬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愁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已就业的大学生频繁跳槽,甚至出现裸辞的现象。就业力是新职业环境下个体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新的职业生态要求个体必须更新就业能力以适应频繁变换的职业环境。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平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两手齐抓,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变化需要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实用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目标体系,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及规格。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③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 模式、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 模式3 种。从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就是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并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包括三方面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即满足某一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转岗的需求所必须的专业拓展能力。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坚持面向岗位、能力本位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理论课程的开设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时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各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之中。为了加强就业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其他各类职业证书)培养制度,在课程模块中嵌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技术要求,用职业技能训练引导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校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该行业所需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能力,确定岗位课程设置。随着就业岗位资格的提升,逐渐加大课程难度。结合当今高职学生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应从易学的工具类软件入手。第一、二学期可开设Photo、flash、html、JS 类的基础课程,修完可考取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证书;第二学年,学生必须掌握软件开发基础课程、数据库相关知识应用、高级开发类课程等专业核心课,以达到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岗位需求;第三学年,引入配置文档、项目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修完可考取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体系的构建
此外,为扩大学生就业面、转岗需求,软件类专业可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如软件测试等专业拓展课,使得学生多元化发展。
遵照项目管理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各子任务的功能模块为主线,实施模块化组合,将理论知识点揉合到案例模块中以解决具体问题,强调“在做中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学校需要与行业企业联合,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设施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物质保障。一方面要在校内建立仿真职业环境,制定人性化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
大胆尝试考核方式改革,打破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方式,建立操作、论文、实训项目作品或设计报告等形式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要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
职业院校的竞争激烈,应密切关注市场需要,提升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探索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李丽. 就业力的内涵、结构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钱路平. 当前就业压力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张沧丽,田晓丽. 提高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6):73 -74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