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娟
(黄娟,硕士,中教一级,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200136)
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随着学校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网络带宽的提速,以及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步应用,以“教室—课本—黑板”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教与学模式的变革也迫在眉睫。上海市浦东新区一批中小学校正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模式,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支持。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即学生每人一台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借助无线网络接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堂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和反馈。“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将建立学教并重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程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以支持学生的“泛在学习”和“异质化学习”,创新教与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上海市三林中学以“信息化教学试点与实验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教室进行了改造,使普通教室配置成为信息化教室,并具备了“未来教室”的部分功能,达到了40台电脑通过WiFi无线并发上网的要求,使学生终端带宽达到了108 M,讲台教师机采用了无线加有线配置,信息化教室上联校园带宽也达到了100 M。根据民意调查,采用家庭采购和学校统一配置软件的方式,实验班学生自配笔记本电脑,学校保证稳定的上网环境。学校在教研组层面开展了基于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其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是网络课程设计,逐步形成各学科结构化、知识化、生态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技术层面,主要利用课程资源平台(http://res.shslzx.cn)和未来课堂教学平台(http://fc.shslzx.cn)来构建课程资源系统,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教室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为“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实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保障。
图1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
图2 “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教学现场
在构建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归宿点,在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撑下,构筑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在信息化实验班尝试开展基于“未来课堂”教学平台的高中语文协作知识建构模式、Geogebra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互动引领式教学、高中物理与化学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高中政治合作学习、高中历史和信息科技学科在线作业与测试、高中地理基于主题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探索。
项目实施以来,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和学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信息化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学校对2012级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特点调查结果,信息化实验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平均水平相对年级总体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信息化实验班入学分班成绩为年级第三名,在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中,信息化实验班的总成绩均名列年级第一。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互动性,从教学效果来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师生面对面教学,包括课堂内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小组同用一台移动终端,可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构建“多重交互、同步互动”的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新的融合模式,带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互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教研组梳理出教材中适合电子白板整合的内容形成电子文本,基于电子白板和移动终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学生借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生疑—发问—探究—互动—反思—再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结果的创造性。
孙桥小学对原录播教室进行了改造,在同一间教室里前后配备两块短焦电子白板,其中一块白板可以随时把学生演示的过程呈现出来,另加5套触摸液晶(既可以实现无线网络,也考虑到强弱电,教室四周都留有网络、电源插口),便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较好地开展交互式教学活动,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学生的课桌椅选用组合式的,既可以按照传统教室布置,也可以按照小组形式摆放,这样方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图3 “小组一台移动终端”的课堂
图4 合作学习进行中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基于小组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教师开展测验及游戏比赛活动,提出问答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回答或者选择,服务平台及时汇总学生的回答情况,快速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分析结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上课内容也实时呈现在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进行交互操作,而教师手持平板电脑,通过网络终端连接前后两块电子白板及学生的触摸显示器,较好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学校在“快乐学习”的理念下,提出了“深度交互”的评价指标,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和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等。
远程协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探究,开展共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把学习内容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研究思考,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将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联系起来,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此时,信息技术真正被用来帮助学生为了共同解决问题而在一起工作,通过网络构建了一个可视化的共享思维空间,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南校研究“基于项目/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与澳门培正中学建立了协作关系,确立远程协作学习的项目专题—沪澳两地初中生消费与理财研究。学校成立学生活动团队,制订行动方案,形成相关的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走上街头对主题开展调查、访谈等活动。两校通过互动交流平台交流探讨选题、实施方案、评价表格、数据分析等问题,开展基于项目主题的远程协作学习。
图5 学生进行街头走访
图6 远程协作交流
该校还积累了部分学科设计和学生基于项目或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案例,并对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反思、总结、归纳,提炼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远程协作学习的有效做法,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通过远程协作学习的研究,教师们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在辅助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新模式下教师对学习的向导作用更为灵活,不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灵活地采用辅导策略和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上海市浦东新区各中小学校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重点落在教学上,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着力创新传统教与学模式,助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挖掘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 http://www.moe.gov.cn.
[2]金志峰.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学科教学的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53,55.
[3]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58-59.
[4]杨世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2):32-33.